1. 旅游業新業態
(1)組織形態的規?;纬蛇B鎖型業態。主要表現中小型旅游企業的連鎖化擴張;大型旅游企業的集團化發展;超大型旅游集團(聯合體)的戰略聯盟和跨國經營的出現。
(2)經營方式的專業化,形成專業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服務外包現象的快速發展和旅游專業服務公司的產生。
(3)資源整合的集約化,形成集約型業態。主要表現在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整合,如以旅游集散中心為代表的旅游超市的發展。
(4)技術手段的信息化,形成虛擬性業態。主要表現在旅游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和數字虛擬旅游的應用等。
(5)空間形態的集聚化,形成積聚型業態。不同的旅游組織如酒店(或景區、旅行社等)在區域的集聚會形成空間意義上的業態。
2. 旅游業新業態的內涵
鄉村旅游業特征是:
1、鄉村旅游已超越農家樂形式,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轉變。
2、個性化休閑時代到來,鄉村旅游產品進入創意化、精致化發展新階段。
3、鄉村旅游業呈現出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特征。
4、從鄉村旅游到鄉村生活的新理念的轉變。
3. 旅游業新業態發展趨勢
全域旅游是一種提法,但不是一種新業態。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旅游要素的完備齊全。它要求處處可以,時時可以旅游。對旅游基礎設施,吃住行游購娛要求提升,對智慧化大數據平臺,旅游廁所建設都有要求,是旅游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實現的。它是旅游全要素的提升。
4. 旅游業業態變化
1、新業態:旅游+城鎮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大型旅游綜合體、主題功能區、中央游憩區等建設。
2、新業態:旅游+新型工業化
鼓勵工業企業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游,促進轉型升級。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通過發展工業遺產旅游助力城市轉型發展。
3、新業態:旅游+農業現代化
加強規劃引導,開展農業遺產普查與保護。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田園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發展定制農業、會展農業和眾籌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推進現代農業莊園發展,開展農耕、采摘、飼養等農事活動,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業附加值。
4、新業態:旅游+現代服務業
旅游業與現代服務業互融共榮,旅游服務業面臨巨大發展機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旅游、健康、養老、創意設計等生活和生產服務業。
5、新業態:旅游+文化
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
6、新業態:旅游+健康醫療
鼓勵各地利用優勢醫療資源和特色資源,建設一批健康醫療旅游示范基地。
7、新業態:旅游+教育
將研學旅行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8、新業態:旅游+體育
編制體育旅游發展綱要,建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目的地,建設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和精品線路。
9、新業態:旅游+商務會展
加快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商務會展旅游目的地建設,發展國際化、專業化的商務會議會展旅游業。
5. 旅游業業態分析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疫情期間旅游市場大幅下滑,但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且不斷變化的旅游休閑需求相比,旅游供給相對滯后。
因此要改善當前的旅游供給側,鄉村生態文化、休閑、科技融合特別是數字文旅業態要加快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各種新興業態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區域旅游發展更加均衡,文化和旅游管理體制機制將進一步理順,公共服務職能更加突出,圍繞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對港澳臺旅游交流合作,圍繞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形成旅游業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6. 旅游業新業態有哪些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旅游業逐步恢復,旅游企業生產經營向好,旅游業投資保持恢復勢頭。
(1)旅游企業預期繼續改善。
旅游業有望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但是,國內疫情防控壓力猶存,接觸性、聚集性旅游消費恢復相對滯后,旅游業恢復不平衡、基礎不牢固問題仍較明顯。
(2)旅游新業態加速演進。
線上化、數字化加速向更多旅游業場景延伸。旅游大數據平臺、智慧旅游公共服務、云旅游平臺、線上數字化體驗、沉浸式旅游場景等加速發展。
(3)“七普”數據釋放積極因素。
我國有14億人口,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人口流動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人口數量紅利在向人口質量紅利轉換,作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4)“一老一小”成為市場熱點。
我國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雙雙上升。在生育政策潛力充分釋放的同時,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的長期基本國情。研學旅行、親子旅游、老年旅游、康養旅居等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5)幸福產業與旅游深度融合。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品質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斷提升,旅游與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
(6)碳中和催生綠色旅游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帶來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將促進生態旅游、綠色旅游、低碳旅游等發展。
7. 旅游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我國正在進入旅游消費市場與旅游投資要素市場雙向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旅游投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游業正不斷地與各種行業相結合。2016年,旅游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休閑等重點領域的“+”將成為新一年的發展熱點。
“旅游+互聯網”未來5年所催生的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將創造1萬億元的增值紅利。
引導旅游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教育、醫療、金融業互相促進發展,使旅游業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8. 旅游業業態創新
1、創新理念觀,構建全域旅游思維
全域旅游規劃要從“單一景點規劃建設”思維向“全域吸引物規劃開發”的思維模式轉變,以“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為引領,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打破傳統過時的景點旅游規劃的固有思維模式,運用全新的旅游開發理念,激活全域旅游開發的生態環境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構建全域旅游共享機制。
2、創新體例觀,變革規劃內容供給
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與“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規劃將創新體例觀,立足于區域旅游業發展,視全域為有機的生態系統,以現有旅游規劃的基本體例為依據,加入全域旅游發展過程中關注的旅游新業態、旅游產業融合、公共服務體系、旅游目的地營銷、旅游節能減排等內容。。
3、創新要素觀,延伸旅游資源鏈條
將旅游要素的概念進行延伸與拓展,并對各要素加以整合。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將傳統的六要素進行重組,更要將旅游與農業、工業、城建、交通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旅游精品,形成產業集群,構建全方位、高質量、高效率的旅游服務運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