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對民俗文化的積極作用
1.旅游發展能夠使人們建立起規范的制度文化,可以促使民族優秀文化得到發掘、弘揚和振興,旅游業的發展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能夠去到不同的地區去體驗不同的文化,在體驗不同文化的過程中,游客即能分辨出文化的優秀程度。
2.行為文化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旅游業發展可以促使民族文化的特色個性更加突出。
2. 民俗文化在旅游發展中的作用
指到達目的地后步行探尋觀覽景物、獲知考求文化、了解采訪民俗等而不藉汽車、纜車等容易流失沿途景觀的交通工具的旅游產業。
其特點在于對景觀(人文和自然)的全程親近性、體驗性、認知性和健身性等,是較為理想的一種旅游方式。
3. 旅游對民俗文化的積極作用是
傳統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不斷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時,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在實踐中摸索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使鄉村旅游成為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將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鄉村旅游的總體發展規劃
鄉村旅游的消費者更多追求一種休閑情趣,他們大多有較豐富的旅游經驗,追求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韻味,而不是工業文明的復制品。鄉村旅游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品位和檔次,避免鄉村旅游產品結構雷同,提高產品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在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的本色,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突出鄉村天然、淳樸、綠色、清新的環境,強調閑情和野趣。
(二)積極引導社區民眾參與鄉村旅游發展
鄉村旅游是在鄉村社區展開的活動,鄉村社區作為鄉村旅游活動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關系到鄉村旅游地鄉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關系到旅游活動真實性的實現,更關系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未來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中,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社區參與在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發展要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傳統文化心理和民俗習慣,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鄉村旅游開發相結合,使旅游發展能獲得當地居民認同與支持,并積極地參與到旅游開發中來
4. 旅游對民俗文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彰顯文化,文化推動產業。旅游文化產業是當今世界的黃金產業、朝陽產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與活力。如何以文化提升品位,以文化打造特色,以文化展示魅力,以文化推動產業,必須認真研究思考。吸引力是一個地方旅游業得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為了讓游客通過山水游玩、生活體驗、溪谷戲水等活動,達到“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旅游業若缺少了人文歷史文化底蘊,便失去了個性特色和精神內涵。發展旅游要發揮文聯各學協會作用,發掘民俗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推進民間舞蹈、工藝、器樂、曲藝、盛會、地方戲曲、文物古跡等民俗文化與休閑旅游度假產品的嫁接,保留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原生態的發展空間。演藝、影像等傳媒文化對旅游業市場發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要以自然景觀為載體,以人文文化為靈魂,深入挖掘、整理、修復和張揚歷史文化,用光影技術,再現歷史場面,復活歷史瞬間,講述歷史故事,使游客感受到景點的魅力。
5. 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的價值包括:物質生活價值、精神生活價值、社會生活價值。
①物質生活:(1)經濟之物質 (如食料、衣飾、居屋、運輸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鄉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與財富 (如勞力之生產、器具、不動產);
② 精神生活:(1)方言,(2) 民間學識與運用,(3)民間智慧,(4)藝術,(5 )神秘(如民間法術、民間宗教);
③社會生活:(1)家族,(2) 社團,(3) 特別組合(如經濟組合、政治組合、運動組合、宗教組合等),秘密組織(政府不知道的團隊)。
6. 民俗文化對旅游有何積極和消極作用?
民俗與旅游
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從旅游文化的角度來說,也具有奇特性和區域壟斷性,因而為當今的旅游開發服務,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文化資源之一.
中國的民俗旅游開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進入了它的輝煌時期,各地民俗旅游項目如同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
(1)品牌經營模式,比如山東長島縣包裝推出的“漁家樂”民俗旅游產品,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組織生產和市場推銷,在發展海島觀光旅游的基礎上,以傳統的漁家生活民俗為主,結合休閑漁業生產民俗,讓游客住漁家炕,吃漁家飯,與漁民一起下海捕魚,體驗漁民生產和生活的樂趣.這個模式取得了成功,“漁家樂”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游業品牌.
(2)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強調“社區”的概念,打破了傳統的旅游景區封閉管理、收取門票的經營模式,把一處完整、鮮活的城鎮街區變成一個吸引游客休閑購物的場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園、南京的夫子廟都屬于同類的城市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的成功范例.
(3)鄉村模式:這種模式在理念上與社區模式有相通之處,都處在有人生活的區域,不改變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但它更多依托于鄉村的田園風光和農民生產生活的自然情趣.蘇州的周莊和同里、安徽的西遞村都是有名的鄉村民俗文化游的景點.
(4)生態博物館模式:是指不移動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狀態下的一種“博物館”建設形式,能夠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和原始風貌,滿足對文化的“本性追求”.把這種理念引入民俗旅游,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題小院”的產品模式.“主題院落”就是就是依托傳統民居,把農村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分類整合,集中展示,一個小院一個主題,形成包含民俗傳統各方面的綜合產品.目前比較成功的是北京郊區的農家“主題院落”產品.
(5)主題公園模式:是在一處專門為開發旅游而建設的園區內,通過仿造民俗環境、表演民俗節目或生產、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動,形成規模展示來經營的模式.這種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復制而來的,是一種“假民俗”,但是它有利于將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實現“工廠化”生產與經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廣泛采用.如泰國的“東巴文化村”、南非開普敦的“原始叢林”等以當地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公園;中國則有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和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典型的主題文化公園模式.
(6)節慶活動模式:是以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為主題,以舉辦大型節慶活動為形式而進行的一種民俗旅游開發模式,分為民俗節日和民俗活動兩種類型.前者如傣族的潑水節、福建的媽祖節和藏族的達瑪節、林卡節等都是這些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現在都被開發成獨具特色的專題旅游活動;后者如濰坊的“國際風箏節”、海南的椰子節、新疆的葡萄節、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吳橋的雜技節和岳陽的國際龍舟節都是大型的主題民俗節慶活動.
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