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大蔥之后肚子痛,可能是急性胃腸炎、腸梗阻、胰腺炎等疾病,可以通過抗感染,調理胃腸,控制飲食來治療。對于疼痛腹部疼痛的疾病,需要到醫院做相應的檢查,明確診斷,對癥治療,不可大意,以免耽誤病情。
飲食習慣如何幫助人們適應環境?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環境史不但始于肚囊,且關乎舌尖味蕾,而人類的味蕾和飲食偏好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的養成和文化的建構。首先,人類的飲食習慣與民族文化傳統有直接關系。同一族群的人有著相似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方式,正因如此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農業土地景觀。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現代社會中消費者對食品的選擇更是受多重復雜的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消費觀念也日新月異,時下營養科學的新理念、飲食風尚、食品企業的宣傳以及消費者對價格、環境、個人身份等因素的考量都影響著人們的飲食選擇。人類的飲食偏好在某種程度上塑造著農業土地景觀,而土地景觀的變化有著重要的生態影響。一塊土地種植何種農作物不但依賴于土地適應情況、其他自然條件和農業技術,也要看食物市場的需要和所供給的消費者的喜好。除此之外,食物也將城市和鄉村相互連接──城市消費者的口味和選擇影響著商品市場的供求,進一步影響著幾千里之外城市腹地甚至更遠的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這也要求環境史學者不單關注食物消費的物質層面,也考慮到影響食物消費的諸多復雜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改善我們所生息的環境最日常最便捷的方式或許是改變大多數現代人無肉不歡、欲求不滿的飲食方式。
食物的生產和消費不但改變和塑造著外界環境,還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內部微環境──人類身體。人類農業生產對土地景觀的改造也作用于人類自身,比如在一些區域修建灌溉工事和排水系統會導致蚊蟲的孳生,遂使周邊地區的居民感染瘧疾等疾病?,F代農業生產中所慣用的有毒農藥和剎蟲劑等化學品會慢慢侵入農業勞動者的身體,引起各種職業疾病,其中也包括癌癥這樣的不治之癥,同時,入口之物的安全與否還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身體健康。環境史學者琳達?納什在《繞不過的生態學:環境、疾病和知識的歷史》中闡述了人類的身體健康與土地景觀變遷之間的聯系,關注了石油化學體系的主導下加州農業景觀的變化對農業工人和農產品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的影響。以大規模生產為特點的現代食品工業制造出大量食品添加劑和卡路里含量高而營養價值低的食品,這些過度加工的食品威脅著人類健康。特別是快餐行業在20世紀的迅速崛起和發展,導致現代消費者具有較高的糖尿病、心臟病等飲食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正如納什所言“人們在使土地變得工業化的同時,土地也使人們的身體‘工業化’”。人類在改變環境的同時,其自身也被環境所改變。即便將人類中心論放置一旁,人類身體也是其所生存的環境的一部分,人類身體的純凈和健康亦是整個生態系統完整、正常運作的必要一環。
飲食研究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學家和文化研究者關注的領域,食物被人類賦予各種象征和儀式意義,然而它卻也是填飽人類肚囊、關乎人類存亡的物理存在,不但溝通著外部的物質世界與內部的精神世界,也連接了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人們的日常飲食不但是人們階級、族裔、國別等身份的象征,也影響著我們身體的新陳代謝、疾患健康,作用于我們生息的環境。食物的生產和消費與自然環境和人類身體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些關聯值得環境史學家繼續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