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前景
1、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實現國內旅游經濟收入。
2、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保護弘揚當地文化特色。
3、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行業關聯性很強的綜合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對其它行業有明顯的直接和間接帶動作用,如,旅游業對能夠帶動地方旅館業、餐飲業、交通業、娛樂業、商貿業、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提升當地經濟水平。
4、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旅游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發展旅游業能為社會提供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當下居民就業問題。
5、協調環境和社會發展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寫入了新黨章,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所訴求的也是城市環境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黨中央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2. 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前景論文
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責任。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到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先后與100多個國家開展環保交流與合作,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為世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3. 生態旅游發展趨勢
在持續不斷抓生態建設的同時,以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向生態經濟轉變,上檔提質建設“多元生態”,即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開發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三大生態產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生態工業。生態工業主要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等為特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的一種綜合工業發展模式。
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身心愉悅的旅游方式。
4. 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
在人類面臨生存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卷全球,生態旅游作為綠色旅游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游”和“綠色旅游”;針對現在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保護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旅游”。
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5. 生態旅游發展路徑及未來趨勢
農村旅游開發,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整合農村資源,提高鄉村建設程度。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一種加速農村發展的手段。
農村資源豐富,空氣清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但是農村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很多綠水青山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只有開發鄉村旅游,才能更好的完善農村生態系統。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6. 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旅游業逐步恢復,旅游企業生產經營向好,旅游業投資保持恢復勢頭。
(1)旅游企業預期繼續改善。
旅游業有望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但是,國內疫情防控壓力猶存,接觸性、聚集性旅游消費恢復相對滯后,旅游業恢復不平衡、基礎不牢固問題仍較明顯。
(2)旅游新業態加速演進。
線上化、數字化加速向更多旅游業場景延伸。旅游大數據平臺、智慧旅游公共服務、云旅游平臺、線上數字化體驗、沉浸式旅游場景等加速發展。
(3)“七普”數據釋放積極因素。
我國有14億人口,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人口流動集聚的趨勢更加明顯,人口數量紅利在向人口質量紅利轉換,作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4)“一老一小”成為市場熱點。
我國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雙雙上升。在生育政策潛力充分釋放的同時,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的長期基本國情。研學旅行、親子旅游、老年旅游、康養旅居等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5)幸福產業與旅游深度融合。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品質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斷提升,旅游與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
(6)碳中和催生綠色旅游發展。
實現“雙碳”目標帶來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將促進生態旅游、綠色旅游、低碳旅游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