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域旅游評審標準
一是在全域優化配置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充分發揮旅游帶動作用。
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各類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游。
二是全域按景區標準統籌規劃建設。
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點景區“圍墻”,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以游客體驗為中心,以提高游客滿意度為目標,按照全域景區化的建設和服務標準,推進多規合一,整體優化環境、優美景觀,優化旅游服務的全過程。
三是構建全域大旅游綜合協調管理體制。
在旅游資源富集、旅游產業優勢突出的區域,整個區域的管理體制設計,都應有旅游理念,圍繞適應旅游發展“兩個綜合”需求,即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創新區域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實現區域綜合化管理。
四是全域發揮旅游+功能。
通過旅游+農業現代化,促進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新形態;通過旅游+信息化,將旅游業培育為信息化最活躍的前沿產業,用信息化武裝旅游;通過推進旅游+生態化,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推進旅游生態化,使旅游發展從“圍景建區、設門收票”向“區景一體、產業一體”轉變,促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產業鏈條全域化,旅游產業全域輻射帶動。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和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質量和形象由整個社會環境構成,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須走共建共享道路。
2. 全域旅游評審標準有哪些
全域旅游強調全資源整合、全產業融合、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和全流程保障五個方面。涵蓋了對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居民文明,相關產業等旅游資源的綜合考量,旨在協調區域內部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公共服務水平,強調環境的保護。
3. 全域旅游評定標準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大眾休閑旅游為背景,以產業觀光旅游為依托,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產業經營、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叭蚵糜巍彼非蟮模辉偻A粼诼糜稳舜蔚脑鲩L上,而是旅游質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對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意義,追求的是旅游在人們新財富革命中的價值。
4. 全域旅游評分達到多少算合格
讓城市更文明,讓人民更幸福。
2015年,六盤水市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以此為起點,六盤水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不松氣不歇腳,內外兼修,實現城市華麗蝶變。
“你們這地方天藍水清,城市美,人也熱情大方?!薄艾F在環境越來越好,晚飯后,我們喜歡一家人到水城河邊散步休閑。”……外來游客、本地居民感慨的背后,是六盤水追求城市外在美與內在美有機融合的生動縮影。
如今的六盤水,城鄉大地,一幅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態畫卷正漸次鋪展,日新月異城市風貌、道道精彩文明風景躍然眼前。
如詩如畫的城市風景
做優頂層設計,提高“起評分”
潤文明新風,創美好生活。
從城市到鄉村,人們都在追逐著文明之“星”。
在六盤水市金盆鄉天生橋村的鄉村治理環境衛生整治中,村民們成為“清潔文明戶”追“星”族,而這樣的“追星”氛圍正在向其他鄉鎮、村寨蔓延。
“現在村里隨地丟垃圾,大家家里也更衛生整潔了,和前些年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感慨的背后,源于六盤水不斷做優頂層設計,以“三個引領”為抓手,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突出黨建統領。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黨的建設重要組組成部分,用黨建統領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此外,還將精神文明建設涉及的具體內容有機融入到基層黨建工作中,相繼打造了鐘山區“三線文化創意小鎮”“錦繡商場紅色商圈”等一大批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示范點。
——突出價值引領。為深入推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七進”工作,六盤水打造了新時代市民講習所、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和新時代工人講習所共1755個,評聘了涵蓋領導干部、專家學者、教師、駐村干部等領域的講習員6220名,深入開展了“黨的聲音進萬家、新時代思想上講堂、總書記話兒記心上”等主題宣講活動,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始終,用核心價值引領思想教育,引領文明創建,引領素質提升,通過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帶頭宣講,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喻戶曉、入腦入心。
——突出規劃引領。六盤水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時,按照城鄉一體的思路,立足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強化產業全域、生態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四域統籌”,實施人口發展、城鄉體系、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民生保障“八規合一”,推進鐘山、水城、高新區和市中心、六枝、盤州兩個“三地同城化”發展。通過“三地同城”,將精神文明創建延伸到了景區、園區、鄉村,構建起了全市動員、全域創建、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
此外,六盤水著力用好考核“指揮棒”。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黨建工作考核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督查考核的重點內容,納入對各級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評價的重要內容。
在全市層面成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總指揮部及10個專項工作指揮部,制定印發《六盤水市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多形式專項督查……而今,一項項舉措在這片創建的熱土上破土而出,建章立制漸入正軌。
找準工作抓手,撬開“突破口”
如果說不斷改善城鄉環境提升了城市“顏值”,那么弘揚崇德向善的精神內涵、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覆蓋到社會各界和方方面面,則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氣質”。
六盤水市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以“文明在行動·滿意在涼都”活動為重要載體,統籌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撬開了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突破口”。
——文明城市創建唱響“惠民調”。六盤水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理念,在基礎設施上,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等重要文化場館煥然一新,地下綜合管廊、水城河綜合治理、地下人防工程等重大項目基本建成,一批公廁、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城市管理上,六盤水深入推進“千院大戰”、文明交通、文明施工等一系列文明提升行動。在陣地建設上,將“三線文化”、紅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核心價值觀建設,打造了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廣場、街區),打造了三線記憶文化創意小鎮、誠信示范街區、紅色商圈示范街區等一批特色景觀帶。建成了一批集母嬰室、圖書角、體檢室等功能為一體的“志愿服務驛站”。
——文明村鎮創建展開“新畫卷”。六盤水著力念好“變”“宜”“培”三字經,依托“三變”改革,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廣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農村人居環境三改三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工程。培養文化陣地、培育文明鄉風、培植文化品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境衛生治理等納入村規民約,推進鄉風文明促進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設立。
——文明單位創建譜出“和諧曲”。六盤水制定“六個一”創建標準,要求各單位管好用好一個道德講堂,建好用好一支志愿服務隊,精心設置一套單位文明服務提示牌,著力打造一個幫扶示范點,著力建設一支網絡文明傳播隊伍,著力打造一個精神文明創建品牌,拓展了創建載體,豐富了創建內涵。
——文明家庭創建走上“幸福路”。六盤水將“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積極促進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現代文明家風外化于行,引導廣大家庭開展“愛家庭、說家事、品家宴、贊家人、重家教、立家規、寫家史、續家譜、傳家訓、正家風”的系列“家文化”活動。涌現出六枝特區牛場鄉尖巖村黃樹林組在龍姓家族“不比吃穿比讀書”家訓的影響下,全組66戶人家培養出67名大學生的典型事例。
——文明校園創建高揚“育人帆”。六盤水按照“六好”標準,推進文明校園創建工作全覆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寫入校本教材。通過幸福校園工程、立德樹人工程、形象提升工程“三個工程”建設,打造了52所省、市級“四在學?!ば腋P@”示范校,廣泛開展美德少年評選、“八禮四儀”教育等各類活動,以立校訓促校風、樹師德促教風、抓養成促學風,傳文化促凈化、搞綠化促美化行動,夯實文明校園創建基石。
多措并舉、多方攜手,匯聚起的是構筑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強大力量,有力提升了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
壯大隊伍力量,增多“揚聲器”
人人都是創建主體,人人都是涼都形象。
在2018年8月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貴州·六盤水)現場交流活動中,情系大山的余留芬、心懷大愛的蔣行遠、愛心司機朱德忠等面孔走進人們的視眼,“好人+”效應正在涼都大地不斷釋放。
“我要像朱德忠那樣做一名愛心司機,盡我所能幫助他人?!卑駱拥牧α考ぐl了更多像楊順洪這樣的涼都好司機加入志愿服服務的大隊伍,以雷鋒車隊的滾滾車輪,接力愛心送考,共同鋪就流動的風景。
近年來,六盤水市始終注重思想帶動、道德帶動和服務帶動,著力壯大隊伍力量,讓更多的人積極主動傳播黨的聲音、傳遞道德能量、弘揚服務精神。
——宣傳宣講隊伍傳播黨的聲音。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六盤水組建了“領導干部宣講團”“黨代表宣講團”“文藝宣傳隊”等143支宣講、宣傳團隊,采取市到縣、縣到鄉、鄉到村、村到戶逐級下沉的方式,縱深推進“七進”工作,共開展宣講6300多場、文藝演出100多場,覆蓋人群70余萬人次。六盤水市參加十九大的3位黨代表,還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工作帶到了安徽、江蘇、山東等地,給當地干部群眾宣講了40余場。
——德師隊伍弘揚道德能量。以優秀黨員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為主體,組建市縣兩級德師骨干隊伍200余名,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感染身邊人,引導廣大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培育和選樹了一批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
——志愿服務隊伍傳遞真善美。2014年,六盤水市在長江以南地區率先引入“志愿云”信息平臺,對志愿服務工作進行信息化、制度化管理。充分發動黨員干部、專業人才、社會力量等,廣泛開展脫貧攻堅、扶危濟困、文化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涌現出“涼都小紅帽”、六盤水義工聯、壹加壹公益協會等一批優秀志愿服務組織,截止目前,在六盤水實名注冊志愿者已達27.2萬人,志愿服務團隊1756支,發布志愿項目15856個。
——工作員隊伍促進社會文明。六盤水市縣兩級均正式成立文明辦、創建辦,明確專兼職人員負責統籌協調、分類推進各項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含文明委成員單位、非文明委成員單位的黨政部門、駐市國有企業)均明確相應人員具體負責開展各自單位承擔的相應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任務,確保中央、省文明辦相關指示要求落實到位。
新時代呼喚新氣象,新時代當有新作為。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奔跑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跑道上,秉持創建為民初心,六盤水步伐鏗鏘,堅持人城共進理念,文明號角正在涼都大地持續激蕩。
5. 全域旅游評審標準是什么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域旅游的部署安排,不斷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大力促進旅游優質發展,切實加強對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工作的管理,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等有關文件要求,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指的示范區是指將一定行政區劃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公共服務,推進融合發展,提升服務品質,實施整體營銷,具有較強示范作用,發展經驗具備復制推廣價值,且經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區域。
第三條 示范區聚焦旅游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以旅游發展全域化、旅游供給品質化、旅游治理規范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堅持改革創新,強化統籌推進,突出創建特色,充分發揮旅游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獨特優勢,不斷提高旅游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條 示范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工作,遵循“注重實效、突出示范,嚴格標準、統一認定,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的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通過競爭性選拔擇優認定。
第二章 職責及分工
第五條 文化和旅游部統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以下簡稱創建單位)的驗收、審核、認定、復核和監督管理等工作。
第六條 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牽頭負責本地區縣級和地級創建單位的驗收和監督管理等工作。
第七條 各級創建單位的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開展創建、申請驗收,及時做好總結、整改等相關工作。
第三章 驗收
第八條 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基本項目總分1000分,創新項目加分200分,共計1200分。通過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初審驗收的最低得分為1000分。
第九條 文化和旅游部根據各地創建工作開展情況,啟動創建單位驗收工作。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制定本轄區驗收實施方案,報文化和旅游部備案后組織開展驗收工作。驗收以縣級創建單位為基本單位。
第十條 縣級創建單位開展創建滿一年后方可向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提出驗收申請。地級創建單位,其轄區內70%以上的縣級創建單位通過驗收后,方可向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提出驗收申請。省級創建單位,其轄區內70%以上的地級創建單位通過驗收后,省級人民政府可以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認定申請。
第十一條 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依據《標準》,對縣級、地級創建單位組織初審驗收,根據得分結果確定申請認定的單位,并形成初審驗收報告。
第十二條 驗收包括暗訪、明查、會議審核三種方式。暗訪由驗收組自行安排檢查行程和路線,重點對創建單位的產業融合、產品體系、公共服務體系、旅游環境等《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檢查。明查和會議審核由驗收組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現場觀察、提問交談等方式,重點對創建單位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旅游規劃等《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檢查。
6. 在全域旅游規劃評審會上的講話
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
1、發展鄉村觀光旅游要有較豐富的農業資源基礎。農業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的總稱。農業自然資源含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技術裝備、交通運輸、通信、文教和衛生等農也基礎設施等。
2、發展觀光農業要有較豐富的旅游資源。觀光農業的開發與本地旅游發展的基礎密切相關。旅游發展條件良好的地區,其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大量的游客,才會有較多的機會發展觀光農業。在分析區域旅游發展基礎時,應著重考慮旅游資源的類型、特色、資源組合、資源分布及其提供的旅游功能,同時注意外圍旅游資源的狀況。
3、發展觀光農業要有較明確的目標和市場定位。觀光農業是按市場動作,追求回報率的,任何觀光產品都應該具有市場賣點。就我國當前發展趨勢來看,觀光農業主要客源為對農業及農村生活不太熟悉又對之非常感興趣的城市居民。因此,觀光農業首先應當作為城市居民休閑的“后花園”,即市民利用雙休日、假期進行短期、低價旅游,作為休閑娛樂、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4、發展觀光農業要有明確的區位選擇。區位因素與游客數量具有正相關關系。成功的觀光農業園應該選擇以下幾種區位:一是城市化發達地帶,具有充足的客源市場。二是特色農業基地,農業基礎比較好,特色鮮明。三是旅游景區附近,可利用景區的客源市場,吸引一部分游客。四是度假區周圍,開展農業度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