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和趨勢
創建國家、省(自治區)全域旅游示范區成為當前縣域文旅產業發展趨勢!縣域文旅產業以全域旅游發展為引領,推動縣域內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現文旅新業態融合。同時,大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縣域旅游形象宣傳推介,努力提升縣域旅游美譽度和影響力!實現縣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2. 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概念
全域旅游是個歷久彌新的概念和理念。早在20多年前,國家旅游局著手開展創建和評選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時,就有參創城市提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事事都是旅游資源,時時都是旅游時間”,人人,處處,事事,時時提法和理念就具有全域旅游的意味。當然,今天用全域旅游來予以概括表達,具有很強的創新意味,是在用一個簡短的詞語概念概括表達十分豐富內涵的基礎上,讓全行業和社會有關方面認識到,中國旅游進入了嶄新發展階段。
3. 全域旅游發展策略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我國社會經濟和旅游需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旅游業發展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大眾旅游觀念使得人們不斷爭取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去見證那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新時期思維。但是對于固定上班族,假期固定導致法定假日部分景點人數暴增,超過承載能力,全域旅游的發展在相應大眾旅游發展的背景下,以區域為統籌整體進行旅游項目規劃,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拉動各區經濟發展,緩解部分地區旅游壓力的過分集中,以全局帶區域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4. 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和趨勢研究
“全域旅游,具有以全產業融合發展,打破依賴門票經濟的傳統模式,從封閉式經營轉向開放式運營。這就要求,全域旅游的發展必須以新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增加有效供給??梢哉f,沒有新業態的支撐,全域旅游就是空中樓閣?!?/p>
于風貴認為,《方案》以重點抓跨界融合、創建國際化品牌為舉措,主要聚焦于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跨界融合、拓展旅游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挖掘會展旅游經濟巨大潛能,同時,突出品牌高端化、加快旅游國際化、促進營銷精準化等舉措
5. 全域旅游的發展前景
1、樹立“全”的理念。全要素統籌,全產業鏈條,全過程服務,全時空營銷,全方位供給,全社會參與,全市場共治,全游客服務。
2 、著眼“高”的標準。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題中之意。
3、把握“轉”的路徑。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從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景區內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
4、提升“規”的品質。堅持規劃先行,找準發展定位,做到多規合一,抓好規劃執行。
5、打造“美”的環境。全身心的美感體驗,全方位打造美好時空。吸引游客的“眼”、贏得游客的“心”,讓游客在旅游中領略自然之美、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6、擦亮“綠”的底色。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換通道、推動“兩山”理論實踐轉化的有效途徑。
7、做好“融”的文章。推進文旅融合,推進城鄉融合,推進產業融合,推進產城融合。
8、彰顯“特”的風采。全域旅游生命力就在于有特色、有特點、有特質。在深耕特色基礎上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樹立“新、奇、特、異”差異化理念。立足資源稟賦、發揮特色優勢、打造地方特點、凸顯地區特質。抓好特色品牌塑造、形象定位、策劃營銷。
9、激活“智”的元素。加強文旅智慧服務和智能監管,推動文旅資源“數字化”、文旅工作“智慧化”、公共服務“一鍵通”、行業監管“全覆蓋”。
10、增強“治”的能力。推進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各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旅游綜合協調機制,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6. 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和趨勢是什么
全域旅游,即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政策法規、體制機制、文明素質等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社會共建共享、產業融合發展,以旅游業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模式。從勇先創景網站上知道,全域旅游的本質是人們的出行,對另外世界的探索、好奇,對另一種更健康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而引起利益相關者采取一系列行動所組成的全社會共建共享的現象。推進全域旅游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從景點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體要實現九大轉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例如,要從景點景區和城市的旅游廁所革命拓展為景點景區內外、城鄉一體推進的全面廁所革命。 二是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遏制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從旅游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階段走出來。
三是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游執業的法制化和市場化。
四是從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細高效旅游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游需求,實現旅游供求的積極平衡。
五是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游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六是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游的積極性,以旅游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游發展共建共享機制。
七是從景點景區圍墻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轉變。旅游、公安、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
八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九是從僅是景點景區接待國際游客和狹窄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國際游客、全方位、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轉變。最終實現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這是區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是旅游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大趨勢,代表著現代旅游發展的新方向。
[4] 理解誤區 推進全域旅游并不是到處建景點景區、到處建賓館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關注景點景區、賓館酒店等建設的系統性和規劃布局的合理性。景點景區、賓館酒店建設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質量、層次,但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處都是風景而非到處都是景點景區,到處都有接待服務而非到處都是賓館飯店。千萬不能把增加景點景區和賓館飯店數量、擴大規模等同于發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現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遍地開花”,四處泛濫。 推進全域旅游,并不是到處進行旅游開發。全域旅游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開發性保護模式。全域旅游強調的是旅游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通過全面優化旅游資源、基礎設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產業布局,更好地疏解和減輕核心景點景區的承載壓力,更好地保護核心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設施、要素、功能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