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取火導致火災。
2.人類狩獵技術的發展使得動物滅絕速度加快。
3.刀耕火種導致水土流失。
4.人類修筑水利設施導致河流生態系統被改變。
等等。
東北平原環境問題及措施及原因
一、東北平原
1、土地資源
優勢:①耕地面積大(總面積大,占全國1/5;人均面積大,是全國2倍;每個勞力負擔面積是全國5倍;地勢平坦,集中連片,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②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肥沃;黑土、黑鈣土土地生產力水平高)
問題:①黑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
原因:過度開墾黑土,破壞自然環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黑土培肥——秸稈還田(近年來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增施有機肥、草肥;種植綠肥化物、牧草;
水土保持——加強坡面溝壑治理,植樹造林
②濕地破壞—沼澤地 禁止開墾,保護濕地
沼澤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調節氣候,保護環境;丹頂鶴,天鵝棲息地;沼澤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
負面效應(鹽漬化土地面積擴大;河川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動植物資源減少)——氣候變遷
商品糧基地的建設方向:在繼續發展種植業,提高種植業本身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使農產品多層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資源
優勢:①全國最大林區(36%,是全國3倍,人均林地是全國8倍,林地占全區42%)
②全國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畜積量1/3)③宜林地區廣
問題:森林資源破壞嚴重。表現為:①采育失調;②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③森林采伐以皆伐(不分樹齡全部砍伐)為主,資源浪費嚴重。
措施:堅持合理采伐;積極營造人工林;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綜合開發措施:挖掘森林工業發展潛力;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發展果園林業和柞蠶生產,加強林業基地建設
二、華北平原
1、背景:
⑴遼闊的沖積平原——宏觀平坦,微觀起伏不平
山麓 緩斜平原 高 山前沖積扇 土地質量高
沖積低平原 主體
海濱 濱海平原 低 地勢極低 中低產田集中區
⑵嚴重的旱澇、鹽堿、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上升,夏季風未到
洪澇: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勢低平
鹽堿:水鹽運動 春秋反鹽,夏積鹽,冬穩定
原因——氣候(春旱多風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勢低平,洼地排水不暢)、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開墾
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澇地、鹽堿地所占的比重較大,對這些土地的整治,是黃淮海平原發展農業的關鍵所在。
2、問題和措施:
⑴中低產田的綜合治理:
A低濕地的治理與開發——地勢低平,洪澇嚴重,成土母質質地較好,水資源豐富
指導思想:因洼制宜
治理:魚塘—臺田模式(立體農業) 相互促進,立體開發,綜合利用
B鹽堿地的冶理與開發:
水鹽運動:春秋返鹽(積鹽),夏(淋鹽),冬穩定
治理:調控水鹽運動(引淡淋鹽—灌溉,降低作物根區土壤含鹽量;井排井灌—抽取鹽水,補充淡水;農田覆蓋—用地膜、作物桔桿覆蓋,抑制蒸發;農業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果與椿棉間作、培肥、改良品種)
⑵水資源短缺
原因:自然:①氣候相對干旱,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少;②降水集中,冬春缺少嚴重。
人為:③工農業生產、生活需求量大;④浪費、污染嚴重
措施:①南水北調②修建水庫③節約用水④防治水污染
⑶風沙危害---沙塵天氣
沙塵來源:干旱內陸,施工工地 動力:盛行風 影響地區:下風向地區
形成原因:自然:①氣候干旱,②植被稀少,③地表疏松;人為:①濫墾濫伐,②過度放牧,③違章施工,④過度開采。
治理措施:①退耕還草、林,②合理放牧,③文明施工,④植樹種草。
三、南方丘陵
1、背景:
⑴回歸帶上的綠洲:
位置范圍:在淮河以南、云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的廣大低山丘陵地區。
區位優勢:與世界同緯度亞熱帶地區相比具有溫暖濕潤的自然環境;開發潛力巨大。
人地關系:人多地少、經濟發展緩慢
⑵資源優勢與問題:
氣候資源:優--豐富的光熱水資源,且配合好
缺--春季低溫陰雨,盛夏干熱少雨
生物資源:優-品種多,更新快
缺--資源優勢沒有發揮:品種單一,經營粗放
土地資源:優--多種經營,分層布局
缺--生態脆弱,易產生生態問題,地表切割,地形復雜
土壤是紅壤其特點是:瘦——有機質少、肥力低;酸;粘(土質粘重)。我國南方主要的低產土壤之一。
水資源:優--豐富,利于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缺--地形多樣,開發難度大
2、農業面臨的問題:
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a人多地少,毀林開荒 b能源短缺,砍林取薪
對經濟發展影響:措施——推廣生活用煤、爐灶技術革新、推廣使用沼氣、營造薪炭林
3、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調整山區農業結構
⑴走立體農業的道路: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⑵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山區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取得好的經濟效益
這個寫的比較多,如果用不上這么多把標題內容提取出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