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
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
4、侗族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擴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花朝節(二月13-二月17)、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少數民族有哪些節日習俗或活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幾乎都有自已的傳統節日。絕大多數節日與水、火、歌有關。
比較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主要以賽馬、摔跤增添節日氛圍。傣族的潑水節,主要在云南的西雙版納、德宏洲。回族的齋節,據說是一個考驗人的毅志的一個節日,一些人在固定的時間吃一頓飯后,喝夠水、抽夠煙,要堅持很長時間才能喝水、吃東西。傈僳族的刀桿節,主要在云南怒江州。彝族的火把節,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在云南楚雄、昆明石林比較熱鬧,人們通過殺羊、圍著火堆唱歌、跳舞來慶祝。還有大理白族的三月街,麗江納西族的三朵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苦圪圪節,佤族的摸你黑,壯族、苗族、水族的三月三對歌節,藏族的酥油花燈節,德宏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節、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侗族的蘆笙節、花炮節,等等。
近些年,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又新滋生出一些節日,有啤酒狂歡節、搶鴨子、斗牛等節日。一個個節日都有著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或紀念人,或紀念物。如今,都變成了一種休閑、美食、旅游和狂歡,也象征著祖國富強,人民安康!
苗族,節日很多,比如農歷一月打同年、蘆笙節、趕坡,農歷二月過春社趕社坡,農歷三月清明節,農歷四月黑糯米飯節,農歷五月端午節,農歷六月新禾節,農歷七月鬼節、鬧魚節,農歷八月中秋節,農歷十二月殺年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