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鴨綠江(Yalu River,???[朝鮮]),位于吉林省、遼寧省東部邊境,是中國與朝鮮的界河。發源于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臨江市、寬甸、丹東等地,沿中朝邊界向西南流,匯集渾江、虛川江、禿魯江等支流,在遼寧丹東的東港市附近向南注入黃海。鴨綠江干流全長795公里,流域面積6.4萬多平方公里。沿岸有臨江、集安等旅游城市。丹東、新義州等工業城市。
[編輯本段]【地質特征】
鴨綠江上游沿岸有小片地區為玄武巖外,整個河床由前寒武紀巖石構成,流至河口灣處沖積層開始向外擴展。河流流過的大遠眺朝鮮三江里風光(集安)部分河谷很深,與峽谷相似;兩岸山巒疊起,海拔高600-1200米。 臨江以上的河段水流湍急,到處是瀑布和暗礁。十三道溝以下可通航,并用以流送木材。在臨江至楚山的中段,河床有大量沖積土淤積,冬季水淺,有的地方甚至連順流而下的木筏也無法通過。集安以下沿岸平原較開闊。流量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建有水豐、云峰等電站。下游水流緩慢,淤積的沖積土愈來愈多,形成一個有許多島嶼的巨大三角洲。近數十年來河流淤塞現象日益嚴重,1910年1,000噸的輪船可輕易地溯江而上,駛抵新義州,而現在500噸的輪船也很難辦到。
[編輯本段]【水文特征】
鴨綠江上下落差較大,源頭與河口落差達到2440米。鴨綠江年降水量約在870毫米,全年6月中旬進入夏汛,8月份為全年最大月流量期,夏季水量約為全年水量的60%,年平均流量為每秒926立方米。秋季水量漸減,10月份進入枯水期。主要支流中國境內有渾江、愛河、蒲石河等。朝鮮境內有虛川江、長津江、慈城江、禿魯江和忠滿江等。鴨綠江流域多屬山區,上游幾乎全在峽谷中,河道比降大, 中游一帶的降水與徑流是我國北方最多的地區,水量豐富,各河無枯水現象。鴨綠江的干支流都建有一系列的水庫,使鴨綠江水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編輯本段]【氣候特征】
鴨綠江沿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鴨綠江上下游自然條件相差很大,7月份平均氣溫上游為18~冬季鴨綠江22℃,中游為23.2℃,1月平均氣溫上游為-17℃~-22℃,中游為-14.8~-15.9℃,歷年12月初至4月中為江面冰封期,不能通航。由于位在叢山之中且離海洋不遠,因此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6~9月,充足的雨水使針葉樹和落葉樹生長茂盛。森林為野生動物提供安全的棲息地,獸類有野豬、狼、虎、豹、熊和狐貍,鳥類有雷鳥、雉雞等,河中鯉魚和鰻魚甚多。沿江可耕地約8.9萬公頃(22萬畝),下游的主要作物為水稻,在中、上游山區種植玉蜀黍、小米、大豆、大麥和甘薯。
[編輯本段]【人文旅游】
鴨綠江兩岸青峰聳立,風光旖旎 ,江水蜿蜒曲折,急流險灘不斷,在鴨綠江4個梯級電站 云峰、渭原(老虎哨)、水豐、太平灣形成的人工湖,猶如四顆明珠,構成了鴨綠江國境旅游區和鴨綠江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著名風景區。
鴨綠江國境旅游區
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的集安市境內,由鴨綠江云峰湖、老虎哨水庫及市區通溝河平湖形成水利風景帶,景區與朝鮮隔江相望。集安云峰湖風光2002年9月15日被水利部列為第二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云峰湖風景旅游度假區:座落在集安市以東、鴨綠江上游40公里處,象征中朝友誼紐帶的云峰發電廠和大壩截流形成的海拔218.5米,面積102.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組成。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級旅游景區。
云峰湖兩岸高山聳立,峽谷深澈,云霧繚繞,青山碧水構成一幅幅秀麗的湖光山色,使游客體會回歸大自然真諦的首選去處。對岸即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泛舟湖上,能夠看到朝鮮人民勞動生息的身影,體會獨特的民族風情,不用出國,卻能感受到異國情調,實在是觀光旅游、休憩度假的勝地。除大壩和廠房外,云峰湖度假區還有許多自然景點和人工景點,有日偽時期的建筑、鐵橋,有花園式的街道。
老虎哨:陸路距集安市區60公里,經“關門砬子”、“石林”等景區;水路距集安市40公里,可領略老虎哨電站“神龜”、老虎哨電站“小漓江”、“金龍灣”等神奇景觀和朝鮮的異國風情。老虎哨旅游景區是以中朝合建的渭源發電廠形成的水庫,開發的生態旅游與中朝邊境旅游相結合的旅游景區。老虎哨壩體為重力式混凝土壩,壩高55米,壩頂長627米。庫區面積39平方公里。庫區風光怡人, 山清水秀, 是旅游、避暑的理想去處。
集安鴨綠江大橋:位于集安市區內東15公里,長589.23米、寬5米、高16米,共20個橋孔。以第11橋墩中心接軌線劃為中朝集安鴨綠江大橋兩方各自維修分界線,其中中方324.23米,朝方265米。
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是日本侵略軍侵略中國東北后,出于擴大侵略和掠奪資源的需要,于1937年始建,1939年7月31日竣工,當年9月1日通車。
1950年10月1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一部從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最先秘密入朝。一軍、十六軍等42萬志愿軍從集安口岸入朝作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
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該風景區位于丹東境內鴨綠江下游的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沿江區,全長210公里,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景區以水景為主線,山景相依托,名勝古跡歷史久遠,游一江可觀賞中朝兩國風光。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由六大景區100多個景點組成,其中有浩瀚秀美的水豐湖、雄峙江畔的虎山長城、彈痕累累的鴨綠江大橋、我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最北端的江海分界原先和古人類洞穴遺址、原始村落遺址和現代園林建筑等,構成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水豐景區:水豐水庫是中國東北最大的水庫,中朝兩國共管,1937年9月興建,1944年完成。筑有高,106.4米、寬30米、長900米的大壩,水庫面積345平方公里。庫容量116億立方米,有效庫容量76億立方米。庫區內森林都保持著近似原始狀態的自然景觀,水庫兩側峽谷秀麗、花木茂盛。
太平灣景區:主要由古渡新村和太平灣電站景點組成。距丹東市區五十公里,距青山溝景區九十八公里,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平安北道朔州郡隔江相望。滔滔鴨綠江水給太平灣旅游區帶來秀美風光;宏偉的水利工程一橫跨中朝兩國,將鴨綠江隔斷的太平灣電廠大壩。大自然的恩賜和電力建設者的建設,使幽靜、優美、秀麗、自然、壯觀、的景色構筑了太平灣風景區的精髓。
丹東鴨綠江大橋 位于丹東市城區,是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與朝鮮新義州市隔江相望。鴨綠江造橋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后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0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開丹東鴨綠江大橋閉式橋梁。1950年朝鮮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毀,橋墩至今猶存,現辟有鴨綠江斷橋游覽區。第二座橋建于1940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觀光覽勝的景。在鴨綠江邊坐船,就可以看到朝鮮新義州的景色,有時還可以看到有朝鮮人向你招手。
虎山景區:位于大橋景區與太平洋景區之間?;⑸叫嗡婆P虎,地勢險要,與對岸朝鮮“統軍亭”遙遙相對,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地。
江口景區:區內最南端的一個景區。江海分界線是中國海岸線的最北端,三號江海界碑吸引了許多游客。
綠江景區:位于寬甸鎮江鄉和吉林省交界的渾江口。自然景觀秀美,植被近似原始狀態,有十二天門、天然狩獵場、冷風巖、五節樓山,以及古窯址等景點。
[編輯本段]【水利樞紐】
鴨綠江上修建有云峰、渭原、水豐、太平灣4個梯級電站。
云峰發電廠位于集安市東45公里處,是中朝兩國合建的梯級電站第一級,總裝機容量40萬kW,年平均發電量13.5億kWh,1959年10月,電廠開始施工,其中大壩部分由朝方設計施工,廠房和引水管道部分由中方設計施工。由于廠房設在中國境內,因此由中方管理,隸屬于國家電力公司東北公司。1965年9月 9日,云峰發電廠第1臺機組發電,1967年4月,4臺10萬kW機組全部投產,按照資源共享、雙方受益的原則,1、3號機組向中國供電,2、 4號機組向朝鮮供電。
渭源發電廠(老虎哨電站)。位于集安市西南60公里處,是中朝兩國合建的梯級電站的第二級。 1978年始建, 1986年第一臺機組發電, 1991年全部機組發電,裝機容量65000千瓦,年發電12億千瓦時,年利用為3000小時。老虎哨壩體為重力式混凝土壩,壩高55米,壩頂長627米。庫區面積39平方公里。
水豐發電站位于寬甸縣長甸鎮拉古哨村,是鴨綠江流域最早建成的一座水力發電站。日本侵占東北后,于1937年開工興建。1940年8月發電,1943年全部建成。堤壩最高為106米,壩頂長900米,壩頂寬8.5米,最大儲水量146億立方米,最高允許水位130.45米,發電廠房修建天江左岸朝鮮境內。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該電站遭到嚴重破壞,有的機組設備被拆走。1950年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再次遭到嚴重破壞。
為了發展鴨綠江水力發電事業,中朝兩國于1955年簽定協議,成立鴨綠江水豐水力發電公司,共同經營水豐發電廠,雙方共同投資維修和改建,電量各半分配?,F總裝機容量63萬千瓦,年發電量36.8億度。
太平灣發電廠位于鴨綠江下游中國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太平灣鎮,與朝鮮平安北道朔州郡方山里隔水相望。電站始建于1979年,屬于中朝兩國合資興建的大中型水力發電廠之一。壩址距下游丹東市和新義州市40公里,距上游水豐電廠和長甸電站約30公里。電站樞紐由擋水壩、溢流壩、河床式廠房及變電站組成。大壩壩型為砼重力壩,最大壩高36.5米,壩頂長度1185米(其中溢流壩段479米),主廠房為河床式,長159米,寬71.25米,高62.6米。裝機4臺,總裝機190MW。。
太平灣發電廠為國家“大二”型企業,管轄太平灣電站和長甸電站,即“一廠兩站”的運行管理方式。兩站共安裝6臺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34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億千瓦時。
[編輯本段]【橋梁】
臨江鴨綠江大橋位于吉林省臨江市區內,建于1935年,1950年8月份,美軍出動數十架飛機侵入臨江上空,向鴨綠江大橋和附近的臨江火車站狂轟濫炸,大橋靠近朝鮮的一端被炸毀,1955年5月,中朝雙方重新將友誼之橋修復暢通。
集安鴨綠江大橋是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區內東15公里,于1937年始建,1939年7月31日竣工,當年9月1日通車橋長589.23米。
1950年10月1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一部從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最先秘密入朝。一軍、十六軍等42萬志愿軍從集安口岸入朝作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丹東鴨綠江大橋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區內,大橋其實有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橋于1909年5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081602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90度,便于往來船只航行。第二座橋始建丹東鴨綠江大橋于1937年4月,1943年啟用,距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1950年11月――1951年2月,經美國飛機多次轟炸,第一座橋毀為廢橋,只剩下半截,朝鮮一側只留下光禿禿的幾個橋墩。
[編輯本段]【生態漁業】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 浮植物總計0.71, 硅藻36.2%, 綠藻45.4%, 藍藻15.5%, 甲藻2.3%, 金藻黃藻0%, 裸藻0.6%。
浮游動物生物量(毫克/升): 原生生物量.001, 輪蟲生物量.011, 枝角生物量.055, 橈足生物量.02, 總生物量.087。
各水系底棲動物種類組成及優勢種: 扁形動門數0, 紐蟲動門數0, 線性動門數2, 環多毛綱數0, 環寡毛綱數11, 環蛭綱數3, 軟腹足綱數4, 軟瓣鰓綱數7, 節甲蝦類數7, 節甲蟹類數1, 節甲其他數3, 節珠形綱數1, 節搖蚊幼蟲9, 節他水生昆27, 其他門類數1, 總計門類數76。 密度 (個/平方米)/ 生物總量(克/平方米):72/0.18。 環節優勢種為中華顫蚓、尾鰓蚓, 軟體優勢種為中華圓田螺、耳羅卜螺、圓頂珠蚌、蚶形無齒蚌、褶紋冠蚌、黃蜆, 節肢優勢種為秀麗白蝦、日本沼蝦、中華新米蝦、鉤蝦、中華絨螯蟹、搖紋科幼蟲, 特殊地方種為東北刺蛄。
鴨綠江水系計有魚類89種,其中淡水魚類67種,包括土著魚類57種,其中包括馳名中外的面條魚。引進的魚類有鰱、鳙、青老虎哨網箱養魚魚、草魚、長春鳊、三角魴、池沼公魚、 條等8種,另外,在豐水水庫以下有洄游性魚類和近海魚類22種,以及青將、沙鱧等。鴨綠江水系土著魚類中沒有產漂流性卵繁殖的魚類,產弱粘性卵的中國平面的魚類也不存在,此與河流上游為峽谷、水溫低水流急的生態環境和平原河段距入海僅百余公里有關,致使上述魚類不能繁殖成活。
鴨綠江上游和云豐水庫以捕撈自然魚類資源為主,漁獲量不穩不高, 1968~1980年13年間平均年產魚114.2噸,產量最低為78年僅23噸,1975年最高為181噸。從13年累計產量看,馬口魚產量共578.8噸為最高,占總產量的39%,鯽魚共312噸, 在前五年居總產量中的第三位,1975年以后升居第二位, 占總產量比例在10~36%,雅羅魚共計242.5噸,在70年代總產量中居第二位,到80年代則降為第四位,占總產量的27~30%,鯉魚共243.5噸, 在總產量中占的比例前六年最低,76年超過雅羅魚,其產量基本穩定,占產量的11~12%。鴨綠江干流下游水豐水庫1960年以前,也是以捕撈業為主, 捕撈對象是鯽魚、斑鱖、唇骨、馬口魚、鯰、鯉等,1961年開始放養, 以后主要捕撈對象為鰱、鳙、鯉、鯽、鳊、魴、公魚等。近年由于公魚出口刺激,對公魚經營生產大增, 1983年公魚產量達1000多噸,躍居鴨綠江干流水豐水庫魚產量的首位,水豐水庫攔河壩以下到鴨綠江入海口,距離112公里,僅據屬于沿江寬甸縣的60公里江段統計,有木制漁船20余只,每船一人作業,用流刺網及魚鷹20多支,加上其他地區的漁船,木河段年產量約10000千克,主要漁獲物為鯉鯽鳊,唇骨黃顙魚,棱魚,鰻鱺香魚等,其中棱魚的年產量近年下降很快。
鴨綠江上游長白鎮到臨江一段, 有兼業漁民用撒網(旋網)、土梁子、搬罾網和掛網進行季節性生產,捕撈對象主要為雅羅魚、細鱗鮭、唇骨、斑鱖、茴魚和句亞科的小魚,加上此江段附近八道溝等五條溝支流的漁獲量,年產達10000余公斤。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1-13世紀高麗疆域鴨綠江古稱壩水,漢代稱為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因其水色青綠,恰似鴨頭而得名。
鴨綠江本為中國內河。735年,唐玄宗詔旨以大同江為界,南屬新羅,北屬大唐,是為《開元乙亥界約文書》。993 年,遼圣宗“取女真鴨綠江東數百里之地”賜于王氏高麗,高麗在鴨綠江南岸的女真聚居地筑城始于此,高麗的領土推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線。明初,李氏朝鮮通過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不斷向北擴張領土,至1443年在鴨綠江中上游設置了“西北四郡”,控制了鴨綠江東岸地區,鴨綠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的界河。
明朝初年,1388年初,明朝戶部以邊界問題移咨高麗,“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女直(女真)、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所侵越”。而這一地區(即元朝雙城總管府),在1356年已經被高麗乘元朝內亂的機會收復了。明朝提出鐵嶺劃界的要求后,又命遼東都司派兵設站,“招撫鴨綠江以東夷民”,準備建立鐵嶺衛。此舉激起了高麗強烈的反對,表奏“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高麗國王辛甚至在大臣的慫恿下,準備鋌而走險,先發制人進攻遼東,后來被持反對意見的征明大將李成桂(朝鮮李朝太祖)奪了位。朱元璋在高麗的極力反對下,打消了恢復元朝邊界的念頭,將鐵嶺衛移置遼東,默認了高麗對此地區的統屬。
明朝雖招撫了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卻不保護女真人利益,滿足于朝鮮的“事大至誠”,同時忙于安撫周邊,任憑朝鮮將圖們江南岸鴨綠江東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
繼承高麗的李氏朝鮮抓住機會,大力向北擴張領土。朝鮮北部的女真人上奏明廷,說“咸州(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明成祖因而降敕與朝鮮,索要這一帶的“十處人民”(主要為女真人)。朝鮮則以明太祖已默許鐵嶺之地歸本國為辭,并稱此間女真人“來居本國地面,年代已久,……且與本國人民交相婚嫁,生長子孫”,請求“令本國管轄如舊”。李朝使臣利用明朝“不分化外,一視同仁”的天朝大國妄自尊大的心理,陽奉陰違,以柔克剛,致使明成祖表示“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同意將鐵嶺以北,公鎮(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以南的“十處人民”還歸朝鮮。
朝鮮與明朝初期幾次邊界爭執,均以公鎮作為劃界要求。實際上從公鎮以北直至圖們江的地區,都逐漸為朝鮮所控制。在朝鮮半島東北部,朝鮮通過對這一地區女真人的剿殺招撫,控制了圖們江的東南沿岸。朝鮮從1431年至1449年在圖們江流域設置了鐘城、會寧、慶源、慶興、穩城、富寧軍事鎮戍點,合稱“東北六鎮”,使領土擴展到現今的圖們江沿岸。
在朝鮮半島西北部,朝鮮由作為兩國傳統邊界的鴨綠江口沿江上溯到鴨綠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東、南岸。朝鮮從1416年到1443年在鴨綠江中上游先后設立了閭延、慈城、茂昌、虞芮“西北四郡”,使領土擴展到現今的鴨綠江沿岸。
朝鮮在鴨綠江中上游南岸先后設置了西北四郡,即:閭延郡(1416年)、慈城郡(1433年,閭延郡西南)、茂昌郡(1440年,閭延郡東南)、虞芮郡(1443年,閭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間) 。并在以上地區也修筑了城堡,總計16座大城,25個小堡,從朝鮮南方強制遷徙大量居民在該地區定居,逐步實施對北部地區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鮮將鴨綠江南岸地區納入了版圖,鴨綠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西段邊界的界河。
如何注冊鴨綠江文獻檢索論壇
2022年06月14日 10:46:2911
上一篇: 10月份國內最佳旅游地有哪些?
下一篇: 冬天北京周邊有什么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