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爸星铩币辉~,最早見于 漢服中秋
《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秋節從2008年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節日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傳說
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缎绿茣ぞ硎?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傳統習俗
中秋節,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國的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中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二十四節氣中所有民俗活動有哪些?
.歲時源于古代歷法,節日源于古代季節氣候。
2.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節日有:四立,二分、二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3.歲時節日的發展,在我國有三條重要的線索,一條是農事祭祀節日,一條是宗教節日習俗;一條是民族傳統節日習俗。
4.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是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它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在民間逐漸形成、反復出現、并代代相傳的社會生活文化現象。
5.民俗特點:民族性;集體性;變異性;延續性;神秘性。
6.江蘇民俗:1)壽誕,生日,壽辰,做壽,做生日,整生日,長尾巴,滿羅漢,羅漢酒,做三勿做四,做九不做十。2)婚嫁,3)節慶,蘇北麥餅,餃子,蘇南米糕,湯圓,年夜飯,團圓飯,分歲飯(揚州),合家歡(蘇州),素戒(南通)。3)建房,一條龍,孤雁出頭,錯牙,門對門,門對弄,門對墻角,相沖,八卦鏡,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望門桑4)交往,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揚州,蘇州),混堂。
第二節 漢族主要節日
1.一般春節活動從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官三、民四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2.除夕,辭歲,吃年夜飯,圍爐,壓歲錢。拜歲,守歲,坐壽。丁憂,綠色,粉紅,紅色。
3.清明節又稱聰明節,踏春節,掃墓,插柳,放風箏,蕩秋千?!扒迕鞴扔陜上噙B,浸種耕田莫遲延”。
4.端午節,又名端陽節,即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紀念屈原;避“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