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后次序分別有:
一、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
春節意味著一年的開始,也是對過去一年的告別,這一天外出的游子紛紛回到家中,享受團圓的喜慶。
二、元宵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
五、七夕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F今又被叫做中國情人節。
六、中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這一天,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七、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F今重陽又賦予了敬老和孝老,為敬老節。
八、冬至節
冬至節是按節氣來定,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這一天人們會烹食許多美食,如北方的餃子南方的羊肉。
這些節日是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 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 七月會 納西族 潑水節 傣族 僳僳族刀桿節 瑤族盤王節 怒族鮮花節 侗族姑娘節 壯族牛王節 回族古爾幫節 白族三月節 苗族蘆笙節
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臺江、黃平、雷山、凱里、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舞姿以四步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以及左右旋轉等跳法。苗族一級演員金歐領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攝成舞蹈藝術影片《彩蝶紛飛》,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眾喜愛。 -----------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傳至今的民間舞蹈比較有影響的有銅鼓舞、蘆笙舞、斗角舞等幾種。銅鼓舞歷史最久,蘆笙舞是向苗族學的,斗角舞影響最大。 ------------ 布依族民間舞蹈都來自生活,主要以生產勞動和民族習俗為題材。反映生產勞動的有織布舞、舂碓舞、響篙舞、生產舞、豐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習俗的有花包舞、銅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龍舞、獅子舞、板凳舞、鐃鈸舞、轉場舞、回旋舞、紅燈舞、刺錘舞、儺舞等。 此外,布依族將明代以“軍儺”形式傳入貴州省的漢族《儺戲》,從舞臺搬到村寨廣場,改編為專門以武打場面表演歷史戰爭題材的布依族《地戲》。 --------------- 土家族的舞蹈;擺手舞、跳喪舞、花鼓子、八寶銅鈴舞、社粑粑舞 --------------- 彝族的民間歌舞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打歌》、《跳弦》、《羅索》、《跳三弦》、《披氈舞》 -------------- 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著密切關系。同時,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又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 ------------ 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