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習俗是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的24個傳統節日日期,中國的24個傳統節日日期及風俗
以下內容關于《
中國的24個傳統節日 中國的24個傳統節日分別是什么
》的解答。
1.中國的傳統節日并沒有24個,只有17個,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2.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3.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4.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和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5.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6.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寒食節(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八日);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小年(由于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一般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一共17個,并沒有24個。
中國有什么傳統節日及風俗
(1)春節
春節即陰歷正月初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過年,一般從陰歷臘月二十三開始至次年正月十五,常用新春佳節或過大年來形容。過年(或叫過春節)相當熱鬧,其間包括祭灶神、祭祖先、掃房子、清庭院、貼春聯、掛年畫、備年貨、做年飯等。全國各地節日期間的歡慶活動豐富多彩,別具特色,最熱鬧的是除夕夜的家庭團圓、共吃年夜飯和各類聯歡活動,中國傳統有守歲的習慣,直到新年鐘聲響過,放了鞭炮才睡。
春節第一天,小輩給長輩拜年,也從長輩那里收到壓歲錢,人們貼福字、吃年糕,也開展舞獅、舞龍等慶?;顒印3ν砩隙鄶当狈降貐^喜好包年夜餃子,南方地區多做年夜飯。目前大多數城市禁止放鞭炮。為了除舊迎新,人們喜按語音的吉祥比喻燒菜,如吃魚意年年有余,吃橘子意來年吉利等,祝福新的一年日子更紅火。 (2)元宵節
陰歷正月十五叫上元節,這一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傳統意義上它是過年的最后一天。自唐代以來有觀燈的風俗,所以又叫“燈節”。人們張燈結彩,扭秧歌、跑旱船、猜燈謎、耍龍燈,同時舊俗這一天要吃湯圓,取“團團圓圓”的意思。通常北方人打元宵,南方人包湯圓。目前城里人仍有吃湯圓、觀燈展的習慣。
(3)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這一節氣開始的第一天為清明節。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開始回暖,春雨綿綿、草木萌動,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人們開始春耕春種、植樹造林。在清明節這一天,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的節日。古代人們有禁火寒食、踏青掃墓、祭拜祖先的習俗,如今成為紀念革命先烈、緬懷英雄業績、祭奠逝去的親友家人的日子。城里人常全家相聚,帶著清掃工具去墓地打掃修整,并敬獻鮮花、食品或灑酒祭拜,寄托哀思。
(4)端午節
每年陰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傳統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節日。每當端午節來臨,都要按照中國古老的傳統制作各式各樣的粽子,許多地方有吃粽子、飲雄黃酒、熏艾葉的習俗,還要舉行龍舟競賽等慶?;顒印O鄠鞴澣掌鹪从诩o念戰國時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投泊羅江后,兩岸人民劃小舟沿江打救,從此每到這日人們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作祭,以 后這一活動逐漸變成歡慶的節日。
(5)中秋節
每年陰歷八月十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秋節”。人們常把這一天作為全家歡聚、團團圓圓的節日。通常各家要在這一天全家聚集在一起,邊吃月餅邊賞月亮,享受中秋月夜的涼爽、舒適和天倫之樂。
(6)重陽節
我國陰歷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來自“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舊習這一天人們上山登高,佩帶茱萸,以躲避瘟疫。同時這一天也是敬老節,人們吃重陽糕,向老年人祝賀。由于我國也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目前城市里很重視這一節日,把它作為敬老愛老日,呼吁人們關愛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