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br>
西方飲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較長時期內,通過對飲食品的生產、制造、加工、消費、實踐等過程中,在飲食方面所創造和積累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世界上有很多個民族,不同的民族又形成了不同的國家。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的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存在差異,而這種獨有的特色,往往形成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的性質,從而形成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西方人于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
飲食特點:
1.系統的飲食典籍主要包括:烹飪技術類、烹飪文化與藝術類、烹飪科學類、綜合類。
2.獨特的飲食科學:天人相分的生態觀、合理均衡的營養觀、個性突出的美食觀。
3.起伏的飲食歷史:意大利菜是西方飲食文化鼻祖,法國菜是西方飲食文化國王,美國菜是西方飲食文化新貴。
4.精湛的飲食制作技藝:制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重視美食與美名、美食與美器、美食與美境的配合。
5.眾多的飲食品種:著名菜點有意大利菜、法國菜、美國菜、德國菜、俄羅斯菜等。著名飲品有葡萄酒、咖啡、紅茶。
6.多彩的飲食民俗
日常食俗,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
節日食俗,宗教色彩濃厚,緬懷上帝,玩樂為主。
人生禮俗,以宗教成禮,祝愿健康快樂。
社交禮俗,推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
如何理解西方美食和中國美食的差別
如何理解西方美食和中國美食的差別
飲食的原料結構不同直接導源于農業結構。在西方,其農業結構主要是農牧有機混合型結構,種植業和養殖業平衡發展,食物既來自種植業,也來自養殖業,因此,歐洲人的食物中除了谷物蔬菜以外,肉奶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中國則自春秋戰國以后,農業結構成為種植業占有絕對優勢的農業經濟結構,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食物中谷物占主要成分,很少的情況下才能吃到肉。中原地區在東周以后,只有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此外官高祿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們冠以"肉食者"。貧民百姓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較好,在有限的節日里也許能破例吃到肉。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封建社會瓦解。歷史上西方人飲食中肉的比重要大于中國人飲食中肉的比重。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得越來越明顯。到明清時期,當中國人紛紛引進高產作物如玉米、紅薯、土豆以解決糧食緊缺的矛盾時,西方人飲食中肉食的比重反而大大超過谷物類,谷物則主要用來飼喂家畜,以轉化成肉、奶、蛋等高品質的食品。時下中國人均食物消費換算成糧食大約為每年400公斤,而美國人均食物消費換算成糧食當在每年1000公斤以上。中國人人均食物消費總量中絕大部分直接由谷物計算得來的,美國人人均糧食消費總量中大部分間接由肉、奶、蛋等換算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