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系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全球化下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意義?
中國飲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聯系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要求我們要從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出發,這是唯物辯證法同唯心辯證法、詭辯論的重要區別所在。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在聯系的觀點上堅持了唯物論。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原本從中國引進的食物也發生了不少改變,有些東西根據當地的不同習俗和口味做了相應的調整,畢竟食物在發展過程中總要發生一定的量變和質變。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一種藝術,涉及飲和食兩個方面?!帮嫛敝饕阜謩e代表酒精飲料的酒和非酒精飲料的茶;“食”則是我國長期形成的以五谷為主食,蔬菜、肉類為副食的傳統飲食結構,包括飲食觀念、民情風俗、物產原料、烹調技術、飲食器皿、飲食禮儀、食療養生等等諸多方面的知識。
飲食之所以是文化,首先是飲食是與人生存同步的歷史現象,人的歷史就是飲食的歷史。其次,每種菜系都有一種文化,無數的廚師和文人墨客的心血。再次,食物現象有一種豐富的結構。
早在原始農業開始以前的采集、漁獵生活時期,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日常食用食物的一些種類具有超越一般食物意義的特殊能力。醫藥學的最初就是孕生于原始人類的飲食生活之中,這可以說是人類醫藥學發生和發展的一種規律。
中國各個地方是如何傳承傳統飲食文化的?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階段處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文化建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把中國的飲食文化轉化為全球性的商品。把握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研究中國的道佛教飲食文化,整理中國民族飲食文化,開拓中國民間的飲食文化,都可以從中采掘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居民認同、愉悅的美饌佳肴來,轉化而成為全球性商品。
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循著中國飲食文化活動的軌跡,透視現代食品工業進程中的種種文化現象,這對今后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發展道路,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改善飲食結構,發展食療品種,推出食療菜系。在膳食結構上,確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多樣食物合理搭配,各種營養素合理平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膳食營養模式。
綠色食品大量走上餐桌;馴養特種動物,培育特色植物,開拓美食資源;食品生產工業化。
如何繼承及發揚中國飲食文化
消費者應該自覺樹立“飲食素養”觀念。個人飲食素養的重視與提升,不僅能從自我創造層面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能從鑒賞、消費層面推動整個餐飲市場從消費需求到企業供給的全面升級。具體而言,迎合時代的需求,當今消費者應該更新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吃”的表層,而是強調飲食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意義。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僅應該自覺地熟悉甚至掌握諸如飲食營養、烹飪技術等飲食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接觸、了解各時各地飲食文化知識,掌握各國各地飲食歷史與發展、飲食風俗與習慣,從而獲知具體時空下的飲食文化的完整內涵,為其逐漸形成較強的飲食文化鑒賞與創造能力奠定文化修養基礎。
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因為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和培養人才,而且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傳承社會文化的基本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從教育入手,傳輸給消費者相應的飲食科學文化知識,即進行“食育”。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飲食文化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烹飪工業技術之精湛,堪稱世界典范,挖掘、整理和繼承發揚這一傳統文化, “ 路漫漫其修遠兮”?!?/p>
飲食文化的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飲食習慣,傾聽學生所遇到的飲食問題,認真、耐心地去解決每個學生的困難,讓學生能夠及時解決飲食問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