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這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F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傳統習俗中,每到三、四月,人們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清明節年期在每年為農歷三月上旬,公歷四月五日前后。是一個屬于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節日。每到清明,就有許多風俗活動,包括了祭掃墳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征著我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之說。 從中國歷法上來看,清明本來指的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氣候轉變的一個標志。二十四節氣是農歷中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的計算法。我國最早的太陽歷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后,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歷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歷歷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稓q時百問》中便寫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清明最初其實就是一個農耕節,也沒有掃墓的習慣,掃墓這個習俗形成,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清明節都有什么習俗
2021年09月19日 01:46:0030
上一篇: 旅游注意事項,龍虎山旅游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 云臺山景區到底怎樣,好玩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