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推進為主導,凝聚產業發展合力。
一是強化規劃統領。編制市、區兩級中長期生態產業化戰略規劃,以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環境的改善與提升為基礎,聚焦自然生態資源、美麗鄉村、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共享農莊等元素,促進生態產業化發展。
二是強化政策引導。要著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發展政策的出臺,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產業上予以引導、在資金上加大投入、在組織上加強領導,引導資本、人才、技術向鄉村流動,激發產業發展動力。
三是強化審批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區、鎮級兩級政府的審批權限,縮短產業立項、用地審批、項目開工等辦理時限,營造優良的生態產業營商環境。
以要素保障為驅動,加速產業發展壯大。
一是激活鄉村土地資源。深化“三塊地”改革,通過集體土地入市、閑置農房及宅基地租賃等形式,增強生態產業發展用地保障能力。同時,充分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實施主體,通過建立有償的退出機制,盤活農村集體土地的經營權,保障產業土地需求。
二是優化產業用地政策。傳統農村土地規劃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應爭取更多的用地政策,盤活鄉村生態產業發展所需用地。比如,爭取工業用地政策,把農產品加工、生產、包裝、展示、延伸服務等環節留在農村;可爭取旅游用地政策,讓鄉村旅游項目順利落地農村。
三是壯大產業人才引擎。加強生態產業人才培訓工作,提高職業素養、服務水平等,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尤其要注重培育一支以農民為核心的人才隊伍,保持隊伍穩定性,保障生態產業的長期經營與發展。
以凸顯特色為核心,釋放產業發展潛力。一是打造特色生態農業產品。利用海口特有的氣候和優質的空氣、水源、濕地等條件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如發展石斛、鷓鴣茶等特色農產品,持續舉辦特色水果農副產品節等活動,促進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融合發展。二是開發生態資源服務功能。比如發展濕地康養、溫泉保健、紅樹林藥用產品等產業。三是提升生態資源旅游價值。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培育生態旅游、濕地觀光游、農藝體驗、火山石屋傳統工藝展示等新興業態。
以優化供給為支撐,助推產業提質增效。一是持續鞏固環境治理成效。狠抓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落實,壓緊壓實鎮、村兩級生態保護責任,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以優質的生態筑牢產業發展基石。二是持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按照“一村一品”原則,因地制宜科學編制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通過植入生態、歷史、人文、康養等元素,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極具市場潛力的美麗鄉村“引流”景點。三是持續提升農業生態產業水平。充分利用農業的生態功能,賦予傳統農業旅游、休閑、示范、教育的功能,拓寬農業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提升生態農產品的競爭力。
農耕文化在室內空間的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進入了加速度的狀態,這其中包括各行各業,當然,景觀設計行業也在其中。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直接的促使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的進步,同時也間接的使得精神生活需求隨著提高?,F如今,景觀設計已經不能單單以感官享受來評判了,注重文化性成為了景觀設計發展的主流方向。
而對于室內空間景觀設計來講,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才是賦予其精神文化的根本,農耕文化是烙印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中國數千年文明發展的基礎。
因此,將其融入現代的農業園規劃中使得其融入了數千年的農耕文化底蘊,為其注入了活力和人文情懷。由此來說在室內空間設計中展現民族特性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