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西有地理優勢,和東盟十國中的很多一部分接壤;2,廣西是西部地區,發展尚不夠,國家給于一定政策支持;3,廣西泛北部灣地區具有很好的地理和人文優勢,廣東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開發應該往高層次發展;4,東盟的經濟水平和廣西幾乎在一個水平上,利于交流和共同開發。5,中國需要在東盟諸國中確定一定的威信和大國形象,而利用廣西的優勢可以更易讓他們接受廣西,接受中國。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我也不能一一指出,希望上述理由能讓你理解。
北部灣人文經濟資源發展
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加快廣西北部灣沿海經濟發展,是廣西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多區域合作的迫切需要,對于促進廣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輻射和帶動西南地區經濟,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維護國家安全和周邊地區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國內發展的經驗表明,沿海地區大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重心,對經濟發展具有龍頭帶動作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進而帶動相鄰區域發展起來。這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進入了商品經濟時代,商品交換超越了國界,而且交換半徑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隨著航海技術的迅速發展,海洋運輸遠距離、大批量、時間快、成本低等優勢,為各國商品大量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隨著世界貿易體系的不斷建立健全,又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繁榮發展。所有這些,都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的今天,沿海地區的這種優勢更加凸顯。
廣西北部灣沿海擁有諸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獨特的區位優勢。廣西北部灣沿海毗鄰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粵港澳,又處于我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鄰國形成的兩個扇面的樞紐位置,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對內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對外是促進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橋梁和基地。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沿海地區作為連接西南、華南、中南以及東盟大市場的樞紐,將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資源優勢。(1)港口資源。廣西北部灣沿海具有良好的建港條件,沿海港口最終開發潛力達年吞吐量2億噸以上。(2)海底油氣資源。北部灣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3)海洋生物資源。北部灣是我國著名的漁場,據調查資料表明,北部灣魚類有900多種,有蝦類200多種以及許多富有科學、藥用價值的海洋生物和珍貴稀有資源。(4)海底砂礦資源。在北部灣海底沉積物中含有豐富的砂礦,主要有鈦鐵礦、金紅石、板鈦礦等。(5)旅游資源。區域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民族風情等都頗具特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有利條件。(6)生態資源。廣西北部灣沿海擁有面積約6000余畝、品種多達40余種的紅樹林資源,我國現存40%以上的紅樹林海灘,集中在北部灣沿岸的河口。紅樹林是一種特殊的濕地森林,具有很強的防潮、消浪能力,林下是魚蝦螃蟹的自由天地,林上是白鷺和候鳥的棲息場所,它的生物量貢獻超過耕地的6倍。著名的山口鎮紅樹林保護區,是國內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也是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成員。
三是政策優勢。廣西不僅是少數民族地區,也是西部地區;不僅是沿海地區,而且還是沿邊地區。因此,廣西北部灣沿海的開放開發既可以享受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又可以享受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既可以享受沿海開放政策,又可以享受邊境地區的優惠政策,可以說廣西沿海是不可多得的優惠政策的“洼地”。
四是后發優勢。打開中國的版圖,我們不難發現,環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和環北部灣為中國東部沿海較為完整的四個港灣區域。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相繼崛起,形成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相形之下,環北部灣至今還是有待開發的“處女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廣西北部灣沿??梢越梃b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開發的成功經驗,吸取開發過程中的教訓,避免走彎路,實現后來者居上。
廣西北部灣沿海雖然擁有諸多優勢,但這僅僅是發展的潛在條件,要把這些優勢轉化為加快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需要我們從多方面作長期艱苦努力。當前,當務之急就是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當前,廣西北部灣沿海正面臨著不可多得的歷史性機遇。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增強,國際產業分工更加細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建,泛珠三角多區域合作的開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推進,以及“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的開啟,有利于廣西北部灣沿海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和市場,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國家的開發重點正逐步由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向鼓勵發展區域特色產業轉變,這有利于廣西北部灣沿海爭取國家西部開發政策支持和重大產業項目布局,促進特色資源的深度開發,發展優勢產業,加快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看到,機遇是一種流動性的資源,稍縱即逝,機遇只垂青于有充分準備的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廣西北部灣沿海之所以發展滯后,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很好地抓住機遇。因此,當前必須緊緊抓住多區域合作的新興機遇,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發展自己,真正把機遇變成推動廣西北部灣沿海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之所以率先發展,就是因為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加快廣西北部灣沿海經濟發展,同樣需要我們用改革的精神、創新的理念和開放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在改革方面,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改革方面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領域的不當干預,真正確立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作用。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決定,大力推進“百企入桂”工程,吸收更多非公有制企業到沿海地區聚集發展。在開放方面,要把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緊密結合起來,對內立足華南、聯合西南、開拓東南,主動融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擴大與港澳臺地區、西南地區及長三角地區的合作;對外抓住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遇,積極參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多區域合作,利用好中國-東盟博覽會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平臺,使之成為展現廣西北部灣沿海對外開放形象的窗口。
三、完善區域協調機制。廣西北部灣沿海有北海、欽州和防城港三個地級市,相距不到100公里,資源、產業的同質性比較突出,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之下,各市之間存在競爭,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妥善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為加快北部灣沿海的開放開發創造更好的條件。要充分發揮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的職能作用,強化其協調的功能,對北部灣沿海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選擇、項目布局等進行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明確各市的功能定位,突出各市的產業特色,促進三市的合理分工,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充分發揮整體優勢、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四、注重培育特色產業。區域經濟發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通過創新區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形成吸引生產要素聚集的“洼地”,促進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要把沿海地區潛在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發展優勢,就必須把培育沿海地區特色產業作為切入點,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臨海重化工業為支撐,帶動物流、商貿、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形成區域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具有鮮明外向型特征的特色產業體系,大力提升沿海產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