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
蕪湖市是安徽省的省轄市,還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與省會合肥市并稱為安徽省“雙核城市。蕪湖有文字記載已逾2500年,,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中國歷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其大米市場西鄰蕪湖長江大橋、東鄰蕪湖機場、區內有5000噸糧食專用碼頭,交通便利,占地2.1公頃,建筑面積1.6平方米,年服務成交糧食500萬噸。由此,蕪湖被譽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擴展資料:
“米市”的形成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地處出產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廣泛的大米來源,便于集中;二是運輸便利,水陸交通發達,古時候尤其著重于水路運輸。關于“四大米市”的認定,長期以來就有兩種說法,除了江西九江、安徽蕪湖、江蘇無錫三個地方沒有疑議外,有爭議的是湖南長沙和湖北沙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大米市
三、九江 九江東枕鄱陽湖,北瀕長江,西連幕阜山脈,南屏廬山,人稱江西的北大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古稱潯陽、柴桑,地于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楊二洲之城,春秋時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九江為36郡之一,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自秦朝始,曾使用過九江、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共七個名稱。明朝以后至今沿用九江地名。古書說九江據三江之口、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亦是我國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是長江黃金水道十大港口之一,雄蟠贛北,瀕江扼湖,山水得天獨厚。 九江商品米的來源,一是本地米。九江及附近縣為長江、鄱陽湖、修河形成的沖積平原和幕阜山脈的丘陵谷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此為九江米市的主要來源。二是外省客米。主要是與九江市毗連的安徽、湖北兩省沿江等地的稻米。這條傳統的流通渠道一直延續至今。九江米市的去向,上至漢口,下至上海、浙江的紹興、金華,其中以上海、漢口銷量最大。省會南昌是全省米谷一級集散中心,徑由九江分運滬漢各處。故南昌為九江米市的主要供應地和稻加工基地。九江為出口咽候。省外商人到江西購米,多至九江洽談業務,并在九江海關辦理大米出境手續,直至裝運出境。九江米市在贛北的轉運點有湖口、涂家埠、吳城。這三個城鎮都是靠江臨湖,水運十分方便。九江所以成為米市,湖口起了很大的作用。涂家埠位于修水與南潯鐵路交匯處,是贛北的重點糧區,每年進出糧食數以萬斤。糧谷流向,一部份走南潯路徑九江出口;一部份走修水至吳城,徑湖口出口,遠銷武漢、上海、南京等地。 九江米市鼎盛時期糧行米店約有130家,可分為三個幫派:一是廣東幫,二是南昌幫、三是本地派。建國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流通體制的變革,九江米市經過三次重大演變過程:一、米市初興。從解放初期到1953年,政府對糧食實行的是在國營商業領導下的糧食自由貿易政策。二、米市封閉時期。從1953年末至1983年,我國開始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但在糧食上實行了30多年一貫制的統購統銷政策一直沒有變。三、米市復興時期。于1984年末到1985年初,恢復了九江米市,其市場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的獨家壟斷,一條河放水轉變為各種經濟、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彼此并存的局面。 九江屬中亞熱帶向亞熱帶過渡區,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是贛北政治、經濟、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130多年前,這里就是對外通商口岸,199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長江沿岸開放城市。九江旅游景點分為六區、二點、一線,共計三百余處,其品位之高雅,內涵之豐富,門類之全,密度之綢,實屬國內唯一,世界稀有。六大景區:廬山牯嶺景區、廬山山南景區,廬山山西景區,永修縣景區、潯陽景區、共青城景區;二點:湖口縣的石鐘山和彭澤縣的龍宮洞;一線:長江、鄱陽湖水上游。九江是東部沿海開發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處于極為重要的位置。從江西省的發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達海的外貿港口城市,是聯結全省與長江開發帶和沿海開放帶的北大門。 四、蕪湖 蕪湖位于安徽東南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萬,其中市區人口63萬。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鶿邑,作為縣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樓臺森列,煙火萬家。南宋以后,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近年,蕪湖境內人字洞發現的遠古人類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境內大工山古銅礦遺址是春秋和漢唐時期中國最大的銅生產基地,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臺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并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迄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后,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余種,五、六千家,成為安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江流域經濟中心之一。由于位置優越、商業鼎盛,歷史上曾被譽為皖之中堅、長江巨埠。 蕪湖素有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譽,而米市的啟動點和發祥地是今日的馬塘區。馬塘區因為地處青弋江注入長江的南岸,俗稱河南。沿岸人煙密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管轄皖南地區的徽寧池太廣道也設在這里。1948年蕪湖《江廣米行重建會所紀念碑》:遜清光緒八年,李文忠公(李鴻章謚號文忠)請準將糧食市場,由鎮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鴻章扶植米市是事實,但具體操作者是張樵野(張蔭桓),同治年間他就結識了廣東督糧道李瀚章(鴻章之兄)。光緒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廣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蔭桓任蕪湖關道。李瀚章慫恿張蔭桓出面,打著繁榮蕪湖商埠的旗號,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遷至蕪湖。李鴻章主張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大拉關系,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即由蕪運來至滬仍按照鎮江運滬力資計算。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紛然至蕪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寧、煙幫共20多家。四大米幫是支柱,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米市興起。 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立即抓住這大好機遇,在沿河路開設源德裕礱坊;在河南富民橋(今中山橋)建恒豐糧倉,可堆存二、三萬擔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開有鼎玉典當鋪,寶善長錢莊,在上海、漢口、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幾乎包攬了米商借貸、匯兌申票、粵票的業務。李仲浩又是蕪湖招商局總辦。大宗米糧經其輪運出口,而且壟斷了漕運。在八百里皖江地區,尤其是江北一帶,李氏家族擁有數以萬畝計的莊田,租稻轉化為商品糧,水到渠成。總之,米市給李氏家族帶來商機和巨額利潤,也拉動了相關行業的勃興。場面盛大的米市是沿著長河兩岸鋪展開的,城南米市尤其繁榮,縣志云:自南關至浮橋皆米行,謂之南市。從富民橋南口東至蕪關監督署,糧食倉庫林立,還有道臺衙庫房,形成一條街,庫子街之名由此而來。 地址在來遠鋪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陽明書院地。在江口北岸橫街也有個米業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幫為主干的米商組織。張蔭桓坐鎮河南關道署,采取有效的公關措施,制訂并落實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啟動了蕪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其功不可沒。 現代蕪湖大米市場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蕪湖大米市場位于蕪湖市九華北路金灣米市大廈內。西鄰蕪湖長江大橋、東鄰蕪湖機場、區內有5000噸糧食專用碼頭,交通便利,占地2.1公頃,建筑面積1.6平方米,年服務成交糧食500萬噸。 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環水繞、襟江帶河的大自然環境,風光宜人,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代詩人李白、溫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詠蕪湖的傳世之作。宋、元時傳統蕪湖八景已經形成。近年,蕪湖人繼往開來,又創建了新蕪湖十景。 新世紀初始,蕪湖經濟建設已駛入快車道,諸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建材、電子電器等均呈興旺發達的趨勢。以境內青弋江為界,北片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眾多知名大企業云集于此。南片有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文教、科技為重點項目建設已全方位推進。在南、北兩大片之間,以鳩茲廣場、中山路步行街為軸心輻射的商業區,店鋪林立,商機無限。蕪湖人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城市,必將在中國的長江之濱閃亮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