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原始信仰、祭祀活動以及天象、歷法、人文、自然、文化等原因,逐步沉淀凝聚成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記錄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活動,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現在常說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土地誕( 二月二)、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五月初五)、中秋節(八月十五)、臘八節(臘月初八)、祭灶節(小年、臘月二十三) 除夕(臘月二十九或三十);不常過的有:上巳節(三月初三)、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七夕節(七月初七)、中元節(七月十五) 、重陽節(九月初九)、寒衣節(十月初一)、下元節(十月十五)。冬至節(陽歷12月22日前后)在廣東地區過得比較多,北方一般冬至是吃餃子,廣東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會做很多菜。
這些傳統節日多是因祭祀活動演變而來,例如,春節由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一年農事活動結束,新一年的開始時舉行祭祀活動,祭天地眾神和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元宵節據傳源于漢武帝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真正作為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清明節主要是祭祖和踏青,還是離不開祭祀活動;中元節(七月十五),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物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和現在的“鬼節”相距甚遠;中秋節有祭月的活動;重陽節,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冬至:既是祭祀節日,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臘八,古人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日子,流傳下來成了節日,吃臘八粥、臘八蒜等等都是臘八節的習俗;祭灶節,俗稱小年,祭灶王爺上天的日子;除夕,就更不用說,全國各地都有祭祀祖先風俗。
和天象有關的節日是土地誕,民間稱“二月二,龍抬頭”,這是和二十八星宿和四大星象有關的節日。
和人文有關的是寒食節,相傳是晉文公為介子推所設;端午節,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產生的節日。
和道教有關的節日是下元節。
和愛情有關的節日是七夕節,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古時七夕節女子有穿針乞巧等習俗。
還有已經消失的上巳節,俗稱三月三,這個節日始于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后來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清明節出現后,上巳節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不過,三月三在中國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如潑水節。
傳統節日,一在傳統,一在節日。
傳統,就是傳承,繼承,發揚,廣大,做好一切曾經的美好記憶,歷程,表現,等等有關的存在。
節日,就是歡慶。一個人的美好,可以帶動大家的歡樂。大家的歡樂,約定俗成,就會成為節日。
春節,過年,就是大家的美好心愿。團聚,又稱為愿景。
清明,追思先人,祭奠先人。記憶美好,不忘初心。
端午,更是源遠流長,含義深刻。
至于其他,還有許多。
總之一句話。不忘過去,把握現在,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