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的“做人客”,“走親戚”,詔安人稱為“做人客”,是親戚之間禮尚往來的活動。詔安人“走親戚”喜歡帶點食品什么的,名曰“手信”
“天穿節”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是客家傳統的“天穿節”
上巳節的風俗是什么?
在上巳節這個節日里有沐浴、春游、佩戴香草、擺流觴宴、賞桃花等習俗。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上巳節在古代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沐浴,早在周朝的時候,朝廷就會安排女巫在大家沐浴的河邊舉行去晦儀式。當時的人們在河邊用河水沖洗身體,用柳樹枝蘸花瓣水點在額頭上,表示祈福。到了唐宋時大家又選擇了泡溫泉這種更享受的方式。
上巳節在農歷三月三,這個時候冬季已經徹底過去,是春天來臨的時候。季節交換,但是陰氣尚末退盡,是容易患病,就有了去河邊沐浴,洗凈身體,以際去除邪祟的意思。這個過程被稱為“祓禊”,“禊”就是干凈的意思,“祓禊”就是因為干凈所以不生病的意思。在古代,大家過節的作用就是為了祈禱驅邪避災上已節也是這樣的用意。
但是從現實情況分析,是由于冬天氣溫太低,大家都減少了洗澡的次數,到了3月初,水溫恰好,大家就都挑在這個時候去洗越冬后的第一次澡。上已節的活動中,還有一項是祭祀高襟,這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古人注重繁衍后代,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來祈求生育。
所以,上已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在這一天大家還會佩戴香草,香草在古代有驅蟲的效果,所以古人認為香草也可以驅邪,在洗澡之后,帶上香草是驅邪祈福的意思。春游也是上已節的節日,大家已經到河邊洗澡了,也就順便在附近來一場春游。大家可以趁著春光明媚到野外踏青,也是一場青年男女自由擇偶的機會。
吃流觴宴,是上已節的時候大家坐于環曲的水邊,將一只盛著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讓它順流而下。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飲酒賦詩,這種宴會有趣風雅,還需要一個優雅的環境。不僅在上已節的時候可以這樣玩,很多文人雅士還會在家里自己開鑿這樣一條小溪進行宴飲。賞桃花也是上日節的習俗,因為這時候桃花開的正好,可以算是春游的一部分。
民樂結婚民俗文化
新民樂是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相互融合的一種新音樂形式。它的形成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新民樂的主要特點就在于“新穎”,但它的本質還是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無論采用什么樣的作曲技術手法,什么樣的演出形式,它仍屬于民樂的藝術范疇,只不過新民樂的產生促使中國民族音樂呈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表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力量。
中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悠久傳統文化,民族音樂在這長河中一直演變發展至今,傳統的民族音樂是一筆豐富的藝術財富。一些作曲家用畢生的心血創作了經典藝術之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民樂是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音樂藝術也逐漸市場化。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一直希望將中國民樂推廣到世界各地,然而,傳統的民樂技術已不適應當今世界的文化發展需要。首先,民樂要爭取更大的文化市場,就必須改變原有傳統的創作技術和編配形式,特別是在音樂表演形式上幾乎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舞臺音樂形式,這樣,多彩多樣的藝術表演形式給大家帶來了特別新鮮的感覺。其次,在樂器的編配上、在音樂與舞蹈藝術的融合中,呈現出了一種獨有的特色,充分體現了現代音樂的藝術魅力,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新型民族音樂與時代進步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充分表現出了音樂的時代性,將中西方藝術文化有機地相結合,使中國的民樂逐漸趨于國際化。但有人認為,新民樂僅僅是傳統民族音樂的一種扭曲,并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事物的發展是有著一定的規律和必然性的?!靶隆本褪莿撔?,改變原有陳舊的規律。音樂藝術實際上就是一種情感藝術,最終是要表達人們的最豐富的內心情感,具有一種寶貴的藝術生命?!靶旅駱贰边@一新型的音樂概念便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