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西方節日 節日從古至今都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產物。節日慢慢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國家個體的逐漸形成,每個國家都發展出花樣繁多的節日。世界的不斷發展和通信...
民國時期,浙江一帶的生活變遷
摘要 民國時期,我國沿海、沿江、沿河漁區普遍設立漁會,為推動漁業經濟發展、 改善漁民的生活做出了貢獻,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試以玉 環漁會為例,探究民國時期浙江沿海漁會組織的發展狀況。文章通過詳述玉環漁 會的產生、發展過程,對其在修造船具、開展護漁、組織調查、賑濟救災、推行 合作事業、調解漁民糾紛等方面所起到的實際作用逐一分析,并歸納其特色,以 期為全面認識民國時期玉環漁會組織的貢獻、不足之處,及其對漁民社會變遷所 產生的影響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最后,將玉環漁會與山東、福建等沿海漁區的漁 會進行比較,從而突出其獨特性
關于春節年俗的變遷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除了漢族,部分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春節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年俗活動出現簡化趨勢。歷史上的春節曾擁有諸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俗禮儀。從臘八開始,經過掃塵、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拜年、逛廟會,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賞花燈。而如今的年俗活動被簡略化,有些內容正在消失。在城市,日常時空和節日時空之間的過渡環節和準備過程開始脫節,很多家庭的年夜飯不在家吃了,原來一家人的團圓飯變成了幾個家庭的拼桌團圓飯。年俗活動的簡化,折射了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所發生的一些文化變遷。
其次,神圣內涵的世俗化。專家認為,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具體的規矩和祭祀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發生了變化。作為宗教祭祀活動的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成為百姓狂歡的民俗盛會。目前,春節習俗中的神圣內涵越來越弱化,世俗意義卻越來越得到了強化。
第三,節日時空商業化。如今的春節彌漫著濃厚的商業氣息,廟會上賣的東西跟商店里的都差不多,節日活動越來越被商業化。
第四,節日功能的轉化。春節的本意是除災祈福、趨吉避兇,如今卻神圣儀式逐漸被世俗化,春節的傳統功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F在,春節失去了許多它原有的宗教民俗內涵和社會文化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一些節日民俗有所變化是很正常的,也是歷史必然現象,人們的需求在變化,民俗也要在變化中保留傳統內涵。節日習俗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社會基礎以及文化環境發生變化,它必然要隨之發生變化和調適。近年來,圣誕節等洋節日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這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例證,并非消極意義上的文化入侵, 是全球化時代正常的文化價值交流碰撞現象,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有人喊出“保衛春節”的口號,但我覺得與其“保護”,不如注入新的活力給春節一個自由發展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