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春節 --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節日
路神生日 -- 元月初五
元宵節 -- 正月十五
春龍節 (龍抬頭) -- 二月初二
寒食節 -- 清明前一天
清明節 -- 四月(四)五日
立夏節 -- 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節 -- 五月初五
天貺節 -- 六月初六
翻經節 -- 六月初六
姑姑節 -- 六月初六
火把節 --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七月初七
盂蘭盆節 -- 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 -- 七月十五日
鬼節 -- 七月十五日
地藏節 -- 七月三十
中秋節 -- 八月十五
重陽節 -- 九月初九
祭祖節 -- 十月初一
冬節 -- 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冬至日
闊時節 -- 12月20日
臘八節 --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臘月二十三
除夕 -- 十二月三十,臘月三十
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及習俗時間由來傳說表格?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中國的歷史很漫長,在歷史中出現的節日更是數不勝數,甚至很多節日已經失傳了,如今最為出名的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除夕,這些傳統節日的時間,來歷,風俗都各不相同。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有什么習俗或傳說?
我們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后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我們特有的特色節日。
在我們高密的傳統節日有:
年除夕(臘月最后一天)
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除夕因常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我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孩子們最為期盼的節日。從臘月初八的臘八節開始,家家戶戶喝完臘八粥,便從清掃庭舍開始忙年了。
臘八過后,就陸續開始洗澡理發,做新衣,以示辭舊迎新。家家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買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做豆腐,借“都?!敝C音,希求全家幸福。買魚,
象征“連年有余”。用以大綠豆為主料,胡蘿卜塊、雞肉絲或豬皮塊以等,加豬蹄湯冷卻凝結,做成肉凍(西鄉通常叫湯肉),象征豐滿吉祥。還生豆芽菜,或用胡蘿卜絲、粉條、菠菜?;蚯嫁す5茸觥昂喜恕?,取意“全家合睦”。豬頭、糖果和海產等,舊時多為富人享用。現在早已成為家家必備的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我們西鄉鄭玄注的《禮記·記法》中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边@說明至少到漢代,灶神已經具有偵查人民的過錯并進行報告的職能。同時也據出,當時人們祭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民間活動。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我們最喜歡的便是吃糖瓜和玩拔拉猴。現在不多見了,尤其是拔拉猴!
到了除夕,家家掛年畫,貼春聯。午后,上墳祭祖。傍晚,到街頭“接財神”。人夜,秉燭焚香,燈火通明,人們通夜不眠,稱“守歲”。半夜十二點吃餃子,辭舊迎新。一般吃用豆腐、粉條和菠菜為餡的素餃子。有的餃子里包上銅錢(現為硬幣),誰吃到就意味著來年發財!
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在民間傳說中,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春節習俗。
元宵節(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出門賞月、燃放焰火、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還有扭秧歌、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趕毛驢等傳統民俗表演,以屋子和克蘭最為出名!
早年正月十六夜間人靜的時候,十七八歲的姑娘倒坐在門檻上,劈開一節林秸,嵌進12粒黃豆,代表12個月份,用紅線捆好,放在水缸里,次日清早驗看,豆漲主澇,豆不漲主旱。稱“扎水姑姑”?,F已廢。
龍抬頭(二月初二)
也叫“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褒堫^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我們西鄉的習俗是用草木灰在大門口畫一個囤,中間灑五谷,也是兆示豐收之意。家家吃炒豆,地瓜豆(煮熟紅薯切成條晾干炒制)等。
古代天文學方面,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F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這一天是禁煙火和只吃冷食的。并在后續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蕩秋千、踢毽、等一系列習俗。
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的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西鄉又叫大寒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是古人根據天象物候、四季循環確定出的節氣。清明時節大地呈春之際,郊外踏青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隨著歷史的發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時亦將掃墓祭祖作為清明的禮俗。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不輟。
我們西鄉還有碰雞蛋的游戲,現在好像沒有了,不過大餅卷雞蛋還是很香哦!這一天吃蔥兆示著聰明,通常兒童頭戴柳枝松枝,兆示聰明。婦女于日出前到郊踏青”。祈求一年不害腳痛,反映了舊社會婦女纏足的痛苦。家家戶戶多豎秋千,有的還豎“轉秋千”,供青年男女獻技。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
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就是三月三,“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吨芏Y》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另外,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正如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币粋€在暮春,一個在暮秋,踏青和辭青也隨之進入高潮。
“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
三月三在西鄉其實就是開始放風箏的日子!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天中節、龍舟節等等。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后形成端午節文化。這天人們吃棕子,家家門窗插艾枝,小孩手腳腕帶五色線,成人喝雄黃酒,意為消瘟避邪,此俗承襲至今。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或七姐誕等。
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并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關于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對應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記載見于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稘h書·地理志》記載了牛郎織女星區對應嶺南地域分野。
從歷史文獻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在東漢時,牛郎織女星象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痹诠糯?,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征,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源于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爸厝铡痹谥袊糯徽J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征?!捌摺笔撬惚P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捌摺痹诿耖g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捌咂摺庇钟须p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我們西鄉稱為鬼節日,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還有下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從這一天開始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