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城區位于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境內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安市于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游城市。是魯中地區中心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泰安市,山東省地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北依省會濟南,南臨曲阜,東連商城臨沂,西瀕黃河,總面積7761平方千米。北距省會濟南市66.8千米。2019年,泰安市轄2個市轄區,分別是泰山區和岱岳區;另外,還有3個城區,分別是:泰山景區,徂汶景區和泰安高新區(前述5個區是平級單位);下轄2個縣級市,分別是新泰市、肥城市;轄2個縣,分別是東平縣和寧陽縣 。泰安市人民政府駐泰山區升平街。如今濟南的市區,有很多是從泰安地區劃走的,例如長清區,萊蕪區,平陰縣,以前都是泰安市的轄區。因為泰安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在山東地理的將近中間位置,人文歷史和自然歷史比省會濟南要悠久,泰安同樣適合成為山東的省會,泰安轄區內的東平府,歷史上曾較長時間是山東省的省會。泰安市是一座山水相映、城水相融、依山傍水的現代泰安,以泰山風景名勝區和徂徠山森林公園為背景,以城市公共綠地為核心,以道路、濱河綠帶為紐帶,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實現“藍天、碧水、青山”綠色家園的總體構想。城市總體形象為“北依泰山、南接徂徠、汶水環繞、山水城一體的國際旅游名城”,“兩軸兩帶”的城市景觀主軸線,即歷史文化軸、時代發展軸、環山景觀帶、泮河風光帶,展現和突出泰安市“國際旅游名城”、“宜居城市”的景觀風貌特色。。
泰安的城市建設,在泰山環抱之中,山城一體,山不壓城,相得益彰,是我國有獨特城市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首,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1982年11月8日,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007年3月7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2019年,常住人口563.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3.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8.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36.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38.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8:38.9:50.3。
泰安地區早在5萬年前有人類生息繁衍。
5000年前產生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
夏商時泰安分屬青州和徐州。
周代時分屬齊、魯兩國。
秦朝時歸齊郡。
五岳獨尊——泰山
西漢初,設泰山郡,隸屬兗州刺史部??ぶ剖贾貌┛h(今市岱岳舊縣村);漢宣帝地節元年(前69年)移至奉高(今市岱岳故縣村)。
北魏時又移至鉅平(今市岱岳大汶口鎮)。
北齊時改為東平郡,郡治置博縣。
隋至宋代未設單獨行政區。
金初設泰安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設泰安州,治于岱岳鎮(今泰城),隸屬山東西路。
元時仍為州,始隸東平路,后隸中書省。
明代隸濟南府。
清雍正設泰安府,隸山東省布政使司。
中華民國初期,廢州、府、改省、道、縣三級制,原泰安府所轄各縣,分屬濟南、濟寧、東臨三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后,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泰安劃為第12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始置歷城,后移至泰安縣陵查(今新泰市境內)。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劃為第15行政督察公署,專署駐泰城(日偽時設偽泰安道,道尹公署置泰城岱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泰安專署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在萊蕪縣成立,始隸魯中行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泰安境內共產黨領導下的泰西專署、遠東專署合并為晉冀魯豫邊區第16專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兩專署又分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均改屬魯中南行署。
1950年5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合并為泰安專署,駐泰城;1958年11月,泰安專署撤消;1961年5月復置;1967年3月成立“泰安地區革命委員會”;1972年7月改為泰安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5月撤區,原縣級泰安市升為地級市。泰山腳下的泰安市泰山區,已由舊時帝王封禪駐足之地,發展成為既有絢麗的古老文化,又有壯美的現代文明,集工商、金融、科技、文化和旅游為一體的開放城市。改革開放以來近幾年,經濟投資環境顯著改善。環繞泰城周圍的104國道、京滬高速公路與京滬鐵路和即將開工興建的京滬高速鐵路縱橫交織,把全區連入全國交通線主干網;以泰城為中心,輻射周圍各縣、市區及鄉鎮、村莊的公路,四通八達,使泰山區與鄰近各縣、市、區的交通聯系便捷暢順。區內能源充足,電網縱橫,與山東新泰、萊蕪、石橫等大型火力發電廠連網并電,在泰城西正修建大型水能蓄電站。通訊條件優越,通訊網絡覆蓋全區。區內文化科技教育發達,人才資源豐富,有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泰山醫學院、泰山學院等大學,以及眾多的中等專業學校和多所科研單位。
泰安城市總體形象為“北依泰山、南接徂徠、汶水環繞、山水城一體的國際旅游名城”,規劃“兩軸兩帶”的城市景觀主軸線,即歷史文化軸、時代發展軸、環山景觀帶、泮河風光帶,展現和突出泰安市“國際旅游名城”“宜居城市”的景觀風貌特色。
一主一副”大城市格局”中,“一主”為主城即泰城,“一副”為南部新城(高新區)。主城和副城之間以生態綠廊相隔,以快速路和主干路相連。一個中心,兩軸兩帶,六大片區主城為泰山與泰新高速之間、京臺高速和新104國道以東、科技中路以西的區域。其主要職能為行政辦公、商業服務、文化體育、旅游接待、教育科研和生活居住,形成“一個中心,兩軸兩帶,六大片區”的空間結構。一個中心為城市的中心地區;兩軸為歷史文化軸和時代發展軸;兩帶為泮河風光帶和環山綠化帶;六大片區為核心區、天平片區、旅游經濟開發區、高鐵新區、東南片區、東部新區。泰安城市核心區東至科技中路、明堂路、京滬鐵路、汶河西岸,北至環山路,西至京臺高速公路和104國道,南至天頤湖北岸、徂徠山大街,面積為207.7平方公里。至2020年,全市人口規??刂圃?8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8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5.2%;中心城區人口規模13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