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旅游產業的資源融合
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很多的人在節假日或者是黃金周的時候都想出去走一走玩一玩,這也造成了我們全國很多的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近幾年文旅產業是一個上升期。
很多的文旅產業發展的不錯,也帶動了當地的發展,特別是很多的鄉村旅游帶動了很多的農民致富。
但是也有很多的地方為了想創建文化旅游,盲目的上馬,前期的造勢,規劃都沒有做好,以至于項目的停滯,有的地方甚至是旅游區建起來之后,沒有幾個人去旅游。
文化旅游首先突出的就是文化,假如說在你們當地,雖然風景不錯,但是當有人去了之后,感覺不到當地的文化,風土人情,甚至是一些美好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回來之后就給不了你當地很好的口碑,以至于當地的旅游就會越來越差。
那么,怎樣才能夠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呢?可以從當地的美食,風俗,農業,甚至是一些民族的特色,給他增加一些文化的色彩,讓去旅游的人能夠感覺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夠讓旅游區越來越好,才能夠真正帶動當地的經濟的發展。
所以說用文旅的項目來帶動當地的發展,是一個可行性的項目,關鍵就是要怎么來給他增加文化的內涵?怎么樣能夠讓來玩的人有親生的感受。
2. 文化旅游產業的資源融合包括
1、麗江 古樸幽雅、自然、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鄉麗江古城,風景宜人的萬里長江第一灣,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園,以及被喻為“云嶺第一枝”、“環球第一樹”的萬朵山茶等景色,組成了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旅游資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為主要代表.
2、三亞 三亞匯集了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巖洞、田園、風情10大風景資源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國熱帶海濱風景旅游資源密集的地區.在南山佛教文化旅游區,有以生態和佛教文化為主題的雕塑精品;在天涯海角游覽區,有伴著不息濤聲的歷史名人雕塑群;鹿回頭山頂公園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在訴說"鹿回頭"美麗的愛情故事;亞龍灣中心廣場,一座榮獲了國家建筑“魯班獎”的現代園林廣場及雕塑群,將把您帶回久遠的歷史.一切的一切讓您目不暇接.
3、黃山 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象征.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而聞名于世.她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中唯一的山岳風景區,作為中國山之代表,黃山集中國名山之大成,自古就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之稱.黃山正以它雄奇的容貌迎接著四海賓客.
4、九寨溝 人們說,如果世界上真有仙境,那肯定就是九寨溝.這是一個佳景薈萃、神奇莫測的曠世勝地;是一個不見纖塵、自然純凈的“童話世界”.“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溝歸來不看水”,水是九寨溝的精靈,湖、泉、瀑、灘連綴一體,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不愧為“中華水景之王”.
5、桂林山水 素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我們祖國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旖旎風光
3. 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旅游對文化的影響?
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辨析二者的關系必然會涉及到旅游業對文化作用的問題。
雖然旅游業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認識,但對于旅游業究竟如何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卻缺少系統的思考和準確的表述。
一般來說,旅游主要是城鄉居民基于滿足精神方面需求而引發的外出游玩活動。
從文化角度看,旅游主要表現為旅游者對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審美行為,是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之間的文化交流。
4. 文化和旅游產業相結合
1、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實現國內旅游經濟收入。
2、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保護弘揚當地文化特色。
3、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行業關聯性很強的綜合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對其它行業有明顯的直接和間接帶動作用,如,旅游業對能夠帶動地方旅館業、餐飲業、交通業、娛樂業、商貿業、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提升當地經濟水平。
4、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旅游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發展旅游業能為社會提供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當下居民就業問題。
5、協調環境和社會發展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寫入了新黨章,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所訴求的也是城市環境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黨中央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5.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
一是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推進“上云用數賦智”,發展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網絡視聽、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業態,改造提升動漫、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傳統文化業態。
二是推進區域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和產業群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動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格局。
三是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完善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制度機制,健全消費設施,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新型消費,支持各地制定消費促進政策和舉辦消費活動,推進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及試點城市、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
四是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優化文化企業發展環境,完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的骨干文化企業,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向“專業化、特色化、創新型”方向發展,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五是促進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雙向融合、相互促進,推動旅游演藝等融合業態提質升級,建設一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六是深化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構建務實高效的多層次政府間文化產業政策對話機制,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產業合作,布局一批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打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
七是完善投融資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文化、旅游與金融合作,鼓勵金融機構打造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產品,推進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建設,推廣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支持和引導文化企業直接融資。
6. 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規劃
2021年4月29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從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旅游為民等38個方面對我國旅游業進行規劃部署。并將從文旅融合、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文明旅游等方面進行推動,以助力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規劃》中還提到,要推進完善國民休閑和帶薪休假制度,創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完善低票價、劇場開放日等舉措,鼓勵各地舉辦消費季、消費月,鼓勵支持青年主播和博主開展對外文化推廣。
7. 文化旅游產業的資源融合有哪些
我們可以促進文化和旅游相融合,這樣既可以提高了我們的GDP,也可以促進我們文化程度的提高
8. 文化旅游產業的資源融合是什么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是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一個國家文化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當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突出“融合”這個關鍵詞。從供給側看,文化產業是一個滲透性、關聯性很強的產業,與多個產業存在天然的耦合關系,具有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廣闊空間。
通過突破產業邊界、重組產業要素而融合形成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往往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9. 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文旅融合綜合解讀就是從整體的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的發展,通過文化升華旅游體驗內容深度,通過旅游體驗作為文化傳播衍生發展的載體,從而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
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看,文旅融合發展其實很早就有,不是一個嶄新的命題,自從有了旅游,就有文旅融合,例如景區層面的主題文化包裝、文化活動和節慶等,再如紅色旅游,這都是文旅融合。2018年3月國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文旅融合這個命題就得到了加倍的關注。
10. 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融合發展
文旅局旅游管理職責主要是: 1、貫徹執行中央及上級關于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擬訂旅游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并組織監督實施。
2、統籌規劃旅游產業發展。組織實施旅游資源普查、挖掘、保護和利用工作,推進旅游和文化事業融合發展,推進旅游體制機制改革。
3、管理重大旅游活動。指導重點旅游設施建設,組織旅游形象推廣,促進旅游事業對外合作和國際市場推廣,制訂旅游市場開發規劃并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