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近代的殖民地有一下幾個不同的形式:
第一,移民殖民,這一類以美國,加拿大,澳洲為最典型代表,歐洲(主要是英國)人發現美洲和澳洲大陸后,通過殘酷的種族滅絕,驅趕和黑奴貿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以殖民移民國為主體的新民族,并最終獲得獨立。
第二,統治殖民,這一類以拉丁美洲和南亞次大陸,東南亞以及非洲部分國家為典型代表,也是殖民地各種形式中最為廣泛的一種殖民國家占領殖民地后,實施總督管理,并不對殖民地民族實行滅絕和驅趕政策,而是讓殖民地持續為宗主國不斷輸血。其后各個殖民地國家通過民族覺醒,陸續發起了獨立運動或者戰爭,紛紛獲得獨立。
第三,宗主殖民,這一典型代表就是偽滿洲國和汪偽政府。名義上是獨立政權,但實際上是全面受制于宗主國。這一形式甚至延伸到冷戰時期的蘇聯。
二戰時,日本為何能輕松橫掃東南亞?
從1941年12月大戰爆發開始,可以說直到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位置,日本在東南亞的進軍都是非常順利且快速的,為何會取得這么好的戰績?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日本的軍事戰略使然實際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指出,不能將日本的戰略視為盲目的擴張主義和“日美決戰”。日本實際上意識到自己和實力和英美是有差距的,尤其在時間拖長的背景下,日本在物資供應、武器裝備、經濟金融方面都將受到英美的全面壓制。因此,日本早期的戰略是通過快速積累“小勝”來迫使美國與其談判,以戰促談、以戰求和。
我想,這個戰略在當時是完全合理的,日本的目標不是“擊敗美國”而是“與美國談判”。在這一戰略的推動之下,日本早期的攻勢非常凌厲,目的正是為了積累“小勝”,把美國逼回到談判桌前。
泰國的合作小小的泰國,實際上在二戰的亞洲戰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人甚至忘了它也是日本的“共犯”。從整個東南亞的地圖就可以看出,泰國處在地理的中心位置,深深插入東南亞的腹地。在日泰形成同盟之后,泰國不遺余力地提供軍事援助、港口、物資,使得日軍毫無阻攔地進軍、并確保了足夠的物資供應。
反殖民主義的浪潮不可忽視的是,當時日本喊出的口號是從英美的手中解放東南亞,實現東亞的共榮。這個口號在早期是有其號召力的,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實際上也都出現了反殖民主義或者說民族主義的浪潮,這和日本的口號是相呼應的。反英美的殖民主義,在早期是很有市場的,這對于日本的進軍也是很有幫助的。
戰時經濟政策日本很早就進入了戰時經濟體制,尤其從30年代后期以來,經濟和財政已經很明顯的主要為軍事服務了,大量的外匯也主要用于對外的戰略物資采購,物價、生產資料等等都已經納入了戰時體制,這對于提升軍隊的戰斗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整個國家機器都在為戰爭服務,這個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